马薯 
2011-12-05 22:06:18   来源:   点击:

    马薯 water chestnut

    学名:Eleocharis plantaginea R. Br. Var. tuberose Makino

    科名:莎草科(Cyperaceae)荸荠属(Eleocharis)

    别名:荸荠、甜荸荠、马蹄、地果、乌芋

    俗称「马薯」是荸荠的栽培改良品种,而荸荠原产地在热带及亚热带亚洲,如印度,和北非及太平洋诸岛。

    荸荠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属挺水性植物,根为须根,地下茎则是由根基(肉质主茎)抽出,具匍匐性,分为分櫱茎和结球茎;分櫱茎水平长於土层2~3公分处,茎端会向上抽生叶状茎,另成分株;结球茎匍匐土壤下面,呈垂直走向,当延伸至15~25公分时,其茎端会膨大,形成小小球茎。而每株荸荠会分櫱出生茁结球茎2~3条,无论是分櫱茎或是结球茎,都为圆筒状,直径约0.6公分,呈淡黄色,中空有节。

    而球茎可供食用、药用,不过品质及味道较栽培的甜荸荠差,且较小,而於市场上贩售的马薯,便是荸荠的栽培变种「甜荸荠」。

    马薯外被棕红色至暗褐色护膜,薄膜有若干环纹,而球茎顶部有大而尖的芽,去薄膜後可见粉白色的肉,质地清脆,并具大量汁液,甘甜,所以有「地下雪梨」的美名,生吃或入菜都很适合,特别是做为狮子头、水饺、汉堡肉的配料,不仅可嚐到丰富的水份,也增添脆度与清爽口感,另也加工研磨成粉,即马蹄粉,或制作成罐头。

    马薯适於温暖潮湿的气候,最适生育温度在30~35度间,在适宜的日长及温度条件下,便会进入球茎形成发育期;球茎肥大期以22~26度的温度为宜,又昼夜温差大,更有利於马薯淀粉的蓄积;所以在短日照可以促进球茎形成,即在10月上旬球茎的肥大会转为迅速,加上温度差异变大,球茎发育肥大良好;但日照超过13小时,则会引起茎叶徒长,不结球茎。

    马薯,古代称「凫茈」,因凫鸟喜食而得名,而在中国北方称「荸荠」;广东人则因其外形,称之「马蹄」;因外形像栗子,生於泥中,上海人称「地果」;又生於池沼或水田内,外覆黑色薄膜,被唤作「乌芋」。

    台湾本地种的马薯地下茎横走,不膨大,广分布在中南部潮湿地,後才由中国引进红皮种和黑皮种两个品种,1954年再从香港引进桂林黑皮後,再於1970年自泰国引进泰国黑皮种。

    台湾早期马薯的栽培以北部地区为主,後渐转移至近北回归线地区,过去更有大规模栽培,供加工制罐,後因工资提高,而缩减栽培面积,而现今则以彰化县和花莲县为主要产区,其他地区多为零星种植。

    马薯的品种与特性,

    1. 红皮种:产量最高。球茎薄膜为紫红色,且薄,种粒稍大、扁圆,肉质淀粉少,脆嫩,味道较甜,无残渣感。

    2. 黑皮种:产量低。球茎薄膜为黑色,种粒小,且大小不一,肉质淀粉多,味道较淡,具纤维质。

    3. 桂林黑皮:产量较红皮种低,较黑皮种多。球茎薄膜为黑褐色,种粒大且整齐,口感松脆,味浓甜,无残渣感。

    4. 泰国黑皮:球茎薄膜为黑褐色,种粒特大且整齐,口感脆,味道佳,无残渣感。

    ?

    马薯的采收方式是先将田水放乾,让土壤乾燥,再用火烧去植株地上部後,接着以人工方式,进行挖掘工作。?  

    中文关键字: 荸荠 , 甜荸荠 , 马蹄 , 地果 , 乌芋

    参考资料

    1. 王进生,《台湾农家要览-农作篇》,p317-p320,1997
    2. http://www.ytower.com.tw/material/material-search.asp?key=%B2%F2%C2%C9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马尼拉榄仁
下一篇:马齿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