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明新书院

明新书院
2011-12-03 14:36:03   来源:   点击:

    【古蹟类型】书院

    【古蹟等级】第三级古蹟

    【兴建年代】西元1882年(清光绪8年)

    【地址】(552)南投县集集镇永昌里东昌巷4号

    【古蹟建造者】

    【历史沿革】

    清光绪八年(1882)集集堡(今集集镇)因采樟炼脑而经济繁荣,因此地方士绅倡议募款兴建於柴桥头庄,惟未几随街势之发展,拟迁建於集集街内,但经费短缺,适光绪九年夏,浊水溪水泛滥,内山流出许多木材,乃由总理陈长江首倡,募款一千八百余圆,并利用水流木料,予以迁建,以林光祥为董事,是年十二月二日兴工,光绪十一年(1885)十一月完工,是为集集义学的创举。书院内供奉文昌帝君、制字先师以及紫阳朱夫子,时众士子立匾曰:「掌握文衡」,惟此一设施,虽称书院,而实为义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月一日,再由居民集资八百圆,於当年十二月一日再度迁建於柴桥头庄现址(即今之集集镇永昌里东昌巷四号),并改称为崇德堂,台湾光复後成立永昌国民学校,书院曾一度权充学校教室。民国七十四年被正式列为三级古蹟,七十八年由内政部出资鸠工整修,而重振往昔文风。

    民国八十八年经历921地震後,明新书院大门被永昌国小的校舍压毁,而书院旁的永昌国小也受创颇深,映入眼帘的尽是龟裂的墙壁与毁坏的文物,地震後书院前搭起临起的铁皮屋安置明新书院奉祀的神明。经过修复後,现今的明新书院已全部修复完工,恢复了以往神采奕奕的新面貌

    【古蹟特色】

    明新书院坐东朝西略偏南,为单进两护龙的三合院建筑,建筑空间的构成主要为正殿、拜廊、厢房、过水、翼房,配置以正殿为中心对称配置,平面格局与草屯镇的登瀛书院相近,相较於台湾其他的书院规模较小。

    明新书院以讲堂为建筑组群的中心,讲堂呈长矩形,左右厢房以过水相接,後方有翼房夹在正堂与厢房间,翼房、正殿、过水、厢房合绕围成小天井,在建筑的左方有习字炉。三开间的正殿,地坪抬高五阶、使殿宇较两旁的厢房高耸。较深的前檐廊,便於进出驻足或穿越左右拱门,连通厢房。拱门上各书「吾道」、「斯文」,发人深省。前檐采用蟠龙柱,是书院建筑中比较罕见的作法。

    明新书院讲堂与厢房的面宽比为10.2:6.49,正面三开间的比为1:2.1:1,拜殿为卷棚四架式作法,三开间的门架是整个正殿的门面,狮座上有三层斗栱出挑,上承两仪脊与四象脊,两横架间用八字束联系,整个跨间由三副束材构成。主屋顶与卷棚屋顶间有暗厝。正殿空间是讲学空间兼具祭祀空间的功能,正殿的柱珠为饱满的圆鼓状,材质为安山岩或埔里文石,柱珠表面无任何图案雕凿,只刻出简单的两条线脚,简洁有力。正殿壁体为日治时期红砖,由十三支楹支承屋顶。明间的构架特色在前後点金柱间的楹下方有枋绘着彩绘,其下各架螭虎雀替,并且有层层出挑的斗栱,构架上的雕刻保留的极为完整。

    明新书院的价值在於书院的使用可作为了解当时师生生活空间的参考。

    参考资料

    1. 南投县文化局http://www.nthcc.gov.tw/。
    2. 台闽地区古蹟资讯网http://min.cro.cca.gov.tw/。
    3. 走读台湾http://readtw.ncl.edu.tw:8080/readtw/index.jsp。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木构造建筑物
下一篇:曾振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