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学习 > 百科知识 > 潘宫筹墓

潘宫筹墓
2011-12-03 14:58:59   来源:   点击:

    兴盛台北市士林居功厥伟的潘家,从清乾隆年间自漳州来台始祖的第三代──潘宫筹(1794-1856)开始,迁居到士林旧街,也就是今天旧佳里、芝山岩一带,故潘宫筹去世後,便葬在今天德行东路378巷内的山上竹林间,一般民众难以觅得,现已经被台北市政府列为古蹟。

    潘宫筹生前因功在地方,曾倡议开辟石牌、士林聚落的初期街廓,又教子有成,所以曾被封为二品文官,逝世後又追封为一品。其子潘永清(1820-1873)、潘盛清(1839-1916)都是士林新街的规划与兴建者,潘永清并於道光20年(1840年)在惠济宫後方兴建文昌祠,设置义学,礼聘地方文人雅士授课,造就清末八芝兰的科名独盛,有「顶港(北部)潘永清,下港(南部)许招英」之声名;另外,潘成清(1844-1905)则是清代举人,并曾受委主办金山采金局的事务,钦加四品衔内阁中书,在今天的石牌国小和石牌公园间,留有一处潘成清公馆。

    据佛光大学历史所教授卓克华的研究:在潘宫筹去世之後,墓曾经迁葬三次,因为当年漳泉械斗,他死後曾被泉州人挖出曝屍,其子由福州赶回後,出面调停,也促成漳泉械斗的落幕,并在清同治9年(1874年)重立墓碑。

    潘宫筹墓位在士林近天母之山区,依山而建,俗称「烘炉穴」之风水地,东青龙、西白虎,前低後高,後头倚靠烘炉山,墓手往前方低处延伸环绕,形势颇佳。其後世於近代成立祭祀公业「潘元记」,负责保管维护先祖之墓园,保存状况良好。

    此墓园原来的形制很大,一共占地675坪,以花岗岩、观音石精心砌制,如今尚保存墓碑、墓肩、墓龟、石柱、墓手、墓桌、墓埕、祭台等,并於地上铺大块尺砖,此为一般墓园极少见者,显其气派。墓手的柱头形式各一,有印斗柱、南瓜柱、木笔柱等;其中,望柱柱头做成南瓜形装饰,此乃藉由南瓜的多子寓意子孙繁衍的吉祥兆头。另外,墓园的左前方有一「司土」,是为土地公。

    最特别的是,墓手可见到许多当时台北文人雅士及官员所刻写的诗文佳句,诗句中透露出对潘家开拓士林、振兴文风的感念,琳琅满目的诗文成了墓手的纹饰。其中,在墓园的墓手望柱上,可以见到林维源的题字,那是因为潘宫筹之子--潘永清曾邀同为漳州人的板桥林家一起合作兴建士林新街,此後也曾联手垦拓淡水、石门等地,所以两家有其深厚的渊源。

    参考资料

    1.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http://www.culture.gov.tw/building/Bsource_u01_hint.php
    2. 『台北123』,http://myweb.hinet.net/home4/dipper/index2.htm
    3. 《台北古蹟侦探游》,李乾朗审订,远流出版社,73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溪湖公学校校门及礼堂
下一篇:溪湖庄役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