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学霸家族:北宋至清共出76名进士

2021-01-17 21:39:12 作者: 中国的第一学

  沿路继续折间前行,就到了最为开阔的村东部中心荷花塘了。荷花塘面积约千余平方米,此时正荷叶田田,一涵碧绿,塘中央有两条石砌的独板桥,人行其中远看去就像是走在了荷花中间。据说陈氏以耕读传家,门风极正,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与“刚直不阿”之喻,要求子弟以荷为做人的规范,故在家门前挖这二亩水塘,盛植荷花。荷塘边的民居,称之为“中新屋”,大多保留着青砖粉墙飞檐翘角的古典建筑风格。中新屋座南朝北正对荷花塘,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走马塘目前最有古韵、规模最大、人气也相对旺的地方,数十户分享五个天井。在岸边还有几处石凳可供人休憩。

  从荷花塘出来,依然意犹未尽,继续执着北上。在村子相对偏远的东北面,有一处临河住宅后门:石桥边,两门相依;一门在西,连着石板的小巷,转弯即可进入家门或出没于村落中;一门在东,下沿是一千石埠,可以行船到家门,拾阶而回归。

1ac1042a793c4c17a8f3cc902af1556a_th_副本.jpg

网络配图

   石埠之上,一照壁孑立,上有石窗、虽然已经破了,但是古韵犹在。此门的显露结合与冰陆一处的形式,让我不禁想起“轿自门前进,船从家中过”的周庄张厅,只不过那个是内外分离,而这个则是更直接的一处两门双路连了。“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走马塘的很多老宅的门厅以及屋檐下有燕子栖息,更有一种对物是人非的社会变迁的感慨,进士世家已成过眼的烟云,如今的走马塘只剩下破落与不起眼。在人生的长河中,贫穷与落后也未必是坏事,富庶与繁华也未必一定是好事,也许走马墉正是因为落后,才可以保存了古旧;也许正是因为贫穷,才不断地进士辈出,造就了“寒门进士”。

  “寒窗十年读书苦,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走马塘的衰落,我觉得是特殊的原因使然。这里是出过很多高官的,可是却没有黄金屋般的大宅院留下,不要说与远处的山西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比,就是与其他水乡古村周庄。西塘、同里等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陈家的荷花精神让陈家的进士没有跳出农门进龙门后敛财归乡,以光宗耀祖,奢侈张扬,而使村子中豪宅代出。可以试想:如果在七十多进士中只要有少数可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这里也许就会出现不止一个像同里古镇任兰生一样退而思过而构建的精巧绝伦的:“退思园”了。做人为官要有荷花的精神,如果能起到这样的昭示,我想走马塘也就在破落中不破落了,因为这种破落更值得尊重与瞻仰。

  走出村子,站于牌坊下,看着“中国进士第一村”下的“一清二正勋名振朝纲,四靖三清德望闻乡里”等赞誉的联句。不禁陷入了对走马塘的深思。一个经历过千年科举制度的古村,对于一个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家族。走马塘具有家族传承的典型的标本意义,其家族的精神与教育是很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浮躁,今日的走马塘也许破落的不仅仅是老宅以及其上的石花窗,逐渐的在失去古香古色,过去那种“寒窗苦读”的精神在岁月的洗礼下也已经在逐渐变得淡薄,再也难让人体会与感动。物是人非。有形钓古窗的毁坏,固然令人可惜,但那个也许述可以修复,可是那寒宙的精神如果一旦消失。那么也许更令人痛心,更让人感到失落。在历史过程中,物质可以传承,但只有精神与思想才值得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