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有能力最有作为的皇帝居然是他!

2021-01-24 03:00:13 作者: 南宋最有能力

  北伐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李显忠率领攻打灵壁,一路由大将邵宏渊率领攻打虹具。李显忠是陕西人,一家200余口尽被金兵杀害,因此与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很快就攻克了灵壁。另外一路久攻虹具不下,最后还是李显忠派灵壁降兵前去劝降,虹具守将才放弃抵抗。

  邵宏渊这人心胸狭窄,嫉妒李显忠的才能,因此在军事行动上不配合李显忠。李显忠请邵宏渊乘胜进攻宿州,但邵宏渊却不予理睬。李显忠只得独自率部行动,经过激烈战斗,攻下了宿州。宿州是军事重镇。宋孝宗闻讯后那是相当高兴,写了一封亲笔信嘉奖将士,“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

  他当然不知道,他的嘉奖使得李显忠与邵宏渊之间的矛盾更深了。

  在经过最初的溃败之后,金兵开始展开反扑。李显忠奋勇抵抗的时候,邵宏渊不但不救援,反而站在城墙上说风凉话:“这大热天的,摇扇子也不凉快,打什么仗嘛。”

  可想而知,孤军作战的李显忠抵抗多时后,独木难支,最终全线溃败。宿州古称符离,因此这一事件也称为符离之溃。

  虽然宋军在符离之溃中没有受到实质性打击,但这给了踌躇满志的宋孝宗沉重一击。他也逐渐意识到,恢复大业并不是旦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就倾向了主战派,他重新任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并将主战的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先后赶出朝廷。不过,他还是对主战派留有余地。张浚因战败请辞,宋孝宗好言劝告,象征性地降为江淮宣抚使,部署两淮防线;不久又恢复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

  不打仗了,大家就坐到谈判桌上来。

  金国开出了价码: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在战争中占领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

  金国以为像以前那样,只要自己开出价码,宋朝就只有乖乖的接受,但这回他们遇到了宋孝宗——一个欲有所作为的皇帝。宋孝宗说:不。

  说“不”是需要底气的。宋孝宗召回张浚为右相,全力备战,准备与金军一决雌雄。

  

  张浚招徕山东淮北的忠义之士万余人,补充建康、镇江的正规军,增修两淮城堡工事,添置江淮战舰,随时奉命待发。无奈汤思退及其同党百般攻击张浚,污蔑他“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再加上太上皇宋高宗插了一腿,让宋孝宗不要“折腾”。在种种压力之下,宋孝宗屈服了,将张浚罢免。

146155051219088749.JPEG

 宋孝宗赵昚

  四个月后,张浚死在离京途中,留下遗嘱,“我曾任宰相,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死后不配葬在祖宗墓侧,葬在衡山之下足矣。”

  谈判继续进行。几番艰辛的拉锯战之后,1164年,“隆兴和议”签字生效。具体条款是:

  1、宋帝称金帝为叔父;

  2、国交平等,改诏表为国书;

  3、改岁贡为岁币,银绢各减5万;

  4、疆界如绍兴之旧,宋归还所取商秦二州。

  与绍兴和议相比,双方都进行了适度的退步。在金国那边,是因为国内政局不稳;在南宋这边,是军事实力实在太差,打不过人家。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进入了40年的和平时期,直到开禧北伐。在这40年里,两国都开足马力,发展生产,因此社会经济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不过,宋孝宗还是对恢复大业念念不忘。他一边搞建设,一边搞军备。他也知道,金国是靠不住的,只要他们一恢复元气,随时都有撕毁条约,举国南侵的可能。是以,他任用主战派代表虞允文为相。

  虞允文曾经组织指挥过采石大捷,宋孝宗对之寄予了很大希望。这年9月,宋孝宗派虞允文到四川任宣抚使,希望他日后能在四川率先出兵。他对虞允文说:“丙午(即靖康)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他甚至与虞允文相约,一起发兵攻打金国。虞允文临行前,宋孝宗握住他的手,说:“爱卿啊,如果你出兵了,我没出兵,是我辜负你;如果我出兵了你没出兵,是你辜负我。”

  虞允文走后,宋孝宗天天等候他出兵的消息。可虞允文到四川快一年了,都没有向他报告出兵的计划。宋孝宗等不及了,一封又一封加急电报发过去,催促他出兵。而虞允文的回答都是:还没准备好,不能出兵。宋孝宗很生气,派人拿着自己亲笔写的信去催促虞允文。这一回,派去的人赶到四川,却发现虞允文已经因为劳累过度病逝了。

  宋孝宗的计划又泡汤了。

  学界有一种说法: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这说法是比较公允的。宋高宗空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却尽做些自毁长城的事情;到了宋孝宗时代,老大挺能干,手下却多是胸怀大志,却碌碌无为之士。

b9883181800a19d846b150e233fa828ba71e465b.jpg

   比如张浚,是一个旗帜鲜明的主战派,但能力实在有限。虞允文的情况也差不多。对国家忠心耿耿,却并不是一个栋梁之才,难以承担中流砥柱的重任。或者,这就是宋孝宗不得不面临的窘境吧。

  虞允文事件又给了宋孝宗沉重一击。他也由此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从此再也不提北伐之事,一心一意抓国内建设,增强国力,为下一届政府北伐打好人力、物力基础。

  宋孝宗恢复了开国以来言论自由的传统,鼓励大臣们存在不同意见,互相争论。这使得相当长一段时间,政治都比较清明。

  为了改变民贫国弱的局面,宋孝宗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每年都亲自过问各地的收成情况,而且还十分关注新的农作物品种。有一次,诗人范成大向他介绍了一种叫“劫麦”的新品种,宋孝宗让人先在皇宫的后花园里试种,发现确实穗实饱满,就在江淮各地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