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朝的丞相结局都很惨吗?有一个无军功却被封侯得以善终!

2022-09-11 10:47:27 作者: 大汉朝的丞相

  汲黯多次当众羞辱、背后告发自己,公孙弘还能不计前嫌的推荐老铁升官,似乎是以德报怨的榜样。

  但,汲黯却不这么想,就连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听到这个推荐时,也要惊呼一声:这是把汲黯往火坑里推啊。

  要知道,右内史这个职位虽然风光,皇亲国戚、达官贵胄都在管理之下,但是放到汲黯身上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汲黯的性格太倨傲,连汉武帝都受不了,更别说这些皇亲国戚了,久而久之,得罪人一多,随时有被黑掉的危险。

  《史记》记载: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

  其实在得知汲黯诋毁自己的时候,公孙弘就已经将其恨之入骨。

  不久,公孙弘又向汉武帝隆重推荐董仲舒任胶西国国相。

  他说出了理由:满朝之中,唯有董仲舒学高品优,德高望重,只有他才能担此大任。

  汉武帝欣然同意。

  满朝文武获知此事之后,都惊讶不已:董博士命不久矣。

  董仲舒将要去服务的领导,是汉武帝的哥哥胶西王刘瑞,董仲舒的几位前辈国相,都被此人无端杀害。

  董仲舒是汉代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师,早在景帝朝就被拜为博士,名满天下。但这似乎并不是公孙弘推荐他的全部理由。

  据《史记·儒者列传》记载,董仲舒对公孙弘善于拍皇帝马屁非常不屑,遭到了公孙弘的记恨。

  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公孙弘对得罪过自己的人,从来都是笑脸相迎,隐而不发,其实他一直在等,等时机来了就突然出手。

  所以,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公孙弘的“阴”。

image.png

  04

  第四个故事,记录在《汉书》里,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公孙弘73岁。

  主父偃与公孙弘同朝为官,是内朝的首席智囊。

  这位主父偃曾和公孙弘在是否设立朔方郡问题上发生矛盾,曾将公孙弘怼的体无完肤。

  公孙弘不得已低头认错:我是山东的鄙陋之人,不知筑朔郡有这些好处,希望停做通西南夷和置沧海郡的事,集中力量经营朔方郡城。

  汉武帝接受了丞相公孙弘的认怂,开始按照主父偃的提议办事。

  后来主父偃上疏武帝实行推恩令,深得武帝欢心,一年四迁,一时风头无两。

  不久,主父偃奉旨查办齐王,犯下大错,导致齐王自杀,激起了诸侯贵戚们的强烈不满,武帝也非常生气,下令将主父偃抓进监狱。

  不过,汉武帝舍不得杀自己这位心腹干将,毕竟主父偃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集权而卖力。

  而此时,一个落井下石的声音出现了:“主父偃不死,天下不安!”

  说这句话的,正是平时从不忤逆上意的丞相公孙弘。

  这次,他一反常态,无比坚决的要求对主父偃处以极刑,并说出了杀人的理由: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汉书·主父偃传》

  汉武帝被惊醒了,前朝的诸侯叛乱还历历在目,他突然意识到,公孙弘是对的。

  结果,主父偃被处死灭族。

  汉武帝本来不想杀的人,不仅死了,而且还被灭族。

  所以第四个故事,是关于公孙弘的“狠”。

  但凡被公孙弘惦记上的,关键时刻,一定要你命。

image.png

  05

  到了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记录在《资治通鉴》里,发生在公元前123年,公孙弘已经77岁了。

  这位丞相,已经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淮南王刘安意欲谋反,暗中联系军队,并悄悄布局刺杀卫青。

  不仅如此,这位仁兄就连日后当皇帝的玉玺、手下大臣的印章、汉使的信节都准备好了,看来皇帝梦做了不是一天两天了。

  当然,自信满满的刘安,也经常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对造反成功后的场景展开畅想。

  他对自己手下说,我要造反成功了,汲黯肯定是硬骨头,公孙弘肯定做汉奸。

  “汉廷大臣,独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至如说丞相公孙弘等,如发蒙振落耳!”

  虽然刘安还没有来的及造反就畏罪自杀了,可是他留下的这句评价,可害苦了公孙弘。

  这种看法,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成了当朝同事们的共同评价。

  而且,“发蒙振落”四个字,戴在公孙弘的头上,一千年一千年的流传了下去,印在成语词典里深入人心。

  似乎这个故事,要体现公孙弘的一个“奸”字。

  实际上,故事并没有完。

  即使朝中大臣都因此取笑公孙弘,但有一个人完全不在乎这件事,他就是汉武帝,他将淮南王的案子交到了公孙弘的手里。

  哪怕,当时公孙弘病重无法处理政事,害怕耽误国家大事,主动上书请辞丞相之职。

  但汉武帝也坚决不同意,并表示,这件事只有你能办,他大手一挥,准假养病。

  过了几个月,公孙弘身体康复,汉武帝才开始举行会议,公孙弘与廷尉张汤等把众人的议论上奏武帝,淮南王的末日才正式来临。

  讽刺的是,看不起公孙弘的淮南王,正好就死在公孙弘这里。

  尽管公孙弘的评价一天不如一天,但是汉武帝对这位丞相绝对信任。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孙弘薨于任上,到死也没能退休。

  史书里,公孙弘勤俭节约、有大局观,但也爱记仇、爱挖坑。

  他似乎算不上是一个好人,但也不能说是一个坏人。

  他确实很难定义,但毫无疑问,在汉武帝眼里,公孙弘是一个有用的人。

  他节衣缩食,不管动机如何,他坚持清贫了一辈子。

  他推荐汲黯任右内史,不管初心如何,汲黯后来果然将首都管理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