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多为博士毕业有事业编制

2020-07-17 20:02:33 作者: 中科院合肥研
今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其中大多数是博士毕业,并拥有事业编制的新闻引爆网络。这些博士毕业的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已有三十多岁,本该追求稳定才对,但是却甘愿放弃职位、事业编制甚至福利房。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决绝?


据悉,事发的单位准确的说并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而是其下属的十一个分所之一,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坐落在一个美丽的半岛上,得名“科学岛”。在这里,数千名科研人员创造出“人造小太阳”等实验成果,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官网

为待遇辞职?
6月28日晚,科学岛一名中层干部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证实,已有90余名科研人员辞职,均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核所”)职工。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记者郝嘉奇/摄

据悉,核所最高峰的时候有500人,这下90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100人左右。”

至于人才流失的原因,其解释称:“核所原先是一个搞核材料的研究室,之后扩张成一个研究所,揽下国家的几个大项目。但这两年申请不到大的科研项目,没有钱,人才就走了。核所每年离职率是我们院最高的。”

集体辞职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经营报》

不过,对于工资变动情况,核所一名科研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两年收入是平稳的。疫情发生之后,我的科研工作都忙不过来了,没怎么关注工资。”



导火索





6 月 15 日冲突现场视频截图,图片来源:《中国经营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无论是“没项目”“没钱”,还是更换保安,都难以解释这样一大批科研人员突然一起“****”。

放弃有编制的职位,不说三四十岁年纪的家庭压力;单去其他单位找工作都很难,不少研究职位卡35岁以下,而且是按期聘任的;35以上的没有title和很好的成果很难走特聘路线。至于去公司,这些人员既然选择在研究系统里,一般是有研究兴趣或者追求稳定的,不太可能去公司,况且公司也很难有对口职位。

今年6月份,知乎上就有关于“如何评价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改革举措?”的讨论。多位匿名用户表示新上任的领导“大刀阔斧改革”,“不是想着法子服务科研人员,而是制定各种匪夷所思的措施阻碍科学发展,比如扣项目经费20%,比如所长只有10万元的项目经费支出审批权!还美其名曰扁平化管理!”等等。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匿名用户的爆料未必可以采信。但是“大刀阔斧改革”与科研人员集体出走的先后发生不免令人起疑。

众所周知,改革总是要触动利益的,难免会有人不适应。但是我们更要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对一所科研机构来说,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创新活力、增加科技成果。而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体,逼下金蛋的“母鸡”出走,肯定不是改革的初衷。

一个研究所“去年开始只有200个人了。这下90多个人辞职,现在就剩100人左右”,这局面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

在大众印象里,一线科研人员往往相对单纯,他们通常不会主动生事。而且即便不排除个别“刺头”存在的可能性,一大批科研人员全是“刺头”的几率微乎其微。那么到底是什么激怒了“老实人”,就值得好好调查。

科研人员不仅是他们各自家庭的栋梁,是所属单位的职工,也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公众对科研人员异常动向的关注,也寄托着对整个社会创新环境的关心。人们有理由要求一个权威、有说服力的解释。

综自:中国经营报,网易新闻,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