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鄙视链:谁比谁高贵,谁又说了算

2020-09-07 14:04:56 作者: 兴趣班鄙视链
把兴趣班看作是“孩子的世界”的一部分,希望尽量减少家长的干涉度,让孩子在兴趣班中自我放松。


英国中产阶级希望兴趣班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健康和社交的机会


另外,西方社会很注重体育兴趣班。因为体育兴趣班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让孩子学会体育精神,包括学会规则、团队合作、不轻易放弃。这些都是可以陪伴孩子一身的财富。

新西兰这边也有家长会因为申报名校加分的原因,又或者是让孩子融入某个圈子的原因,让孩子参加兴趣班,但并不占多数。

之前和我女儿同学的妈妈们聊了一下,她们的孩子都还没有参加任何兴趣班。相比之下,我们反而有点“虎妈鸡娃”的气息。▼

▲意为 “给孩子打鸡血”,不停的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

确实,对于孩子,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大量的自由玩耍时间去自我探索,感受新的体验。

在兴趣班中,他们是处于一种“被安排”的状态。有研究指出,这种“被安排”的兴趣班密度过大的话(一周超过5个),不利于他们认知、社会情感发展。等他们再大一点的时候,还会影响学业。

所以,选兴趣班第一准则:要注意控制数量和密度。

第二准则是要和孩子的兴趣及潜能结合。当兴趣班符合孩子兴趣的时候,孩子会更积极地参与,自我驱动。

在密度不过大的前提下,有助于孩子认知、语言、社交情感的发展,提升自信、自尊,更积极地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比如,和大多数女孩一样,我女儿对Elsa有一种谜之崇拜。一直梦想可以像《冰雪奇缘2》里面的Elsa一样在水底游泳。所以在游泳这件事上,她很有兴趣,积极性极高。别的小朋友害怕的动作,她会勇敢去尝试。慢慢就比同期的小朋友游得更好了。

可以看到她整个自信爆发的过程。刚开始,她是个害羞的女孩,从不和老师说话。现在会主动和老师交流互动。游泳给她在身体、社交情感、语言交流的发展上都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当然,同时也带给了她自信、健康,学会了一种生存技能。▼

女儿的梦想

第三条准则是上了这个兴趣班,可以帮助弥补孩子某方面能力的缺失。举个例子,情感辨别和情感表达一直是我女儿的弱项。比如,曾经的她无法区分“难过”和“生气”。伤心的时候会用“发脾气”来表达。

而艺术类的兴趣班是可以帮助社交情感的发展的。所以我给女儿选择了音乐。

刚开始,她并不喜欢,在课上也不会和老师互动。坚持了三个月,我们本来打算放弃。没想到后来峰回路转,她表示希望可以继续上课。在课上也越来越积极,每次结束都要给老师一个大拥抱。

通过感受音乐,而她在情绪识别上也更加精细,情绪表达也越来越准确。比如,前几天只是靠纯听《乐队的夏天》里的一首歌,她会问我,为什么唱歌的叔叔那么sad和lost。当她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表达情绪的时候,我也发现她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也提高了。▼

《乐队的夏天》中那位被听出sad和lost的叔叔

最后一条准则是要考量,这个兴趣班在各方面是否“合适”你。这里的适合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经济层面。如果价格过高,那这个兴趣班能带给你的技能、快乐等是否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为了上高价兴趣班,你需要接更多工作,没有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否值得?

在比如年龄层面。这个兴趣班适合孩子现在的年龄吗?我在选艺术类兴趣班的时候没有选择绘画。因为我认为低龄的孩子,应该以自己发挥想象力,自行选择工具,随意涂鸦为主,太早接触绘画教学容易限制了他们的自我探索。另外,一些体育类兴趣班可能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也不一定适合低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