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次发布精准扶贫十大案例 解码"浙江经验"

2020-10-13 08:27:06 作者: 浙江首次发布

  动能哪里寻

  让大山从阻碍变成支点

  行走在浙江乡村,活力澎湃。农民在家门口开农家乐、经营民宿、做来料加工,美丽乡村催生的美丽经济在浙江各地生动演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硕成果,是浙江解决相对贫困的重要指引。”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不仅培育了百姓增收致富的产业,而且激发广大农民创新创业热情,同时也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可以说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

  路远,方显潜能。“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景宁当地人有句话:重重大山,不是阻隔,而是支点。

  景宁通过创立“景宁600”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在海拔600米以上种养的特色农产品,搭建产销加一体化服务平台,帮助低收入人群增收,高山农业变身“海拔经济”。“景宁600”展销中心负责人苏承波介绍,他不仅建起300亩高山蔬菜种植基地,还配套物流网络,对接了20余个村庄1000多农户,发展订单农业。2019年以来,“景宁600”通过“山海协作”进入上海等长三角地区,“飞柜经济”助力品牌销售额达到6.1亿元。

  传统发展思路中的“穷山恶水”,转换思路后,山水风情正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中最珍贵的资源。

  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还转出了创业活力。扶贫要扶智,扶贫要扶志。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给扶贫注入持久动力,巩固好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人群不返贫。

  莫干山下的仙潭村从空心村变成“凤还巢”的根据地。过去的仙潭村,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单一、设施落后,留不住人,年轻人大多选择了外出谋生。如今,越来越多在外打拼或者求学的年轻人选择了回乡创业,不仅是因为莫干山民宿业的蓬勃兴起,还因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政府扶持政策的精准跟进,让仙潭村成了创业致富的乐园。

  近年来,浙江通过健全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乡贤回农村、青年回农村的“两进两回”机制,深入推进“千企结千村”等行动,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资源要素,形成了“百万能人创业带动千万民众就业”的生动景象。

  浙江始终把村级作为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的前沿阵地、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重要物质保障。我省各地积极探索资源开发、资产管理、资本经营、社区服务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有效路子,生动诠释和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磐安乌石村,坐落在磐安县的大山深处,以前是浙江最贫困地区。经过几年大力发展旅游业,现在乌石村近一半农户开办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300多人,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最高达到30多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3000元提高到2019年的6.7万元。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浙江让农民、村集体直接经营,使他们成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门票收入、停车收费、持股分红等给村民和村集体带来源源不断的稳定收入。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浙江的成功实践,为建立生态扶贫长效机制,解决相对贫困提供了有益探索。

  【浙江新闻+】

  浙江省精准扶贫十大案例

  鲜活的经验,厚重的答卷

来源: 浙江日报    | 作者:记者 许雅文 见习记者 任明珠 通讯员 朱平    | 责编:俞舒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