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温州乘“峰”破浪以科创点燃新动能

2020-10-21 09:33:47 作者: 办好一个会提

  10月19日,2020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总决赛暨颁奖典礼举行,现场共有5支队伍分别获奖。

  科技项目急需人才支撑,温州借势峰会“虹吸效应”拓宽合作渠道,持续扩大招才“朋友圈”。以项目落地带动人才集聚,通过全市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会和重大创新平台开竣工活动,引流清华、浙大等一批高精尖人才云集;借力各国优质科技教育资源,顺利打造“中澳生物医学联合研究院”“中瑞生命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集聚高端人才。

  中科院院士金振民参加青科会重点活动时透露:“我在瓯江畔新买了房,这次回来就不走了,要在温州‘干’到底。”如今,金振民院士已加盟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成为温州首个引进的全职院士,由他主持的温州首家“地质”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后,将为温州经济发展破解环境技术难题提供有力支撑。

  温州本土成长培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也发出喜讯:“我们成功引进了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阿尔茨海默病首席研究员宋伟宏院士。”宋伟宏院士全职引进温医大后,与李校堃院士将开启温州生命健康领域新篇章。至此,温州实现了本土院士培养、全职院士引进双双“零”的突破。

  青科会来了,便不再离开。科技的蝴蝶微微扇动翅膀,掀起的必是巨大的产业变革。那么,这些创新动能,如何才能常态化发力?

  “峰”起云涌 

  科创支点如何常态化发力

  每一位科学家都梦想着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但是,从实验室到用户手中,这一路不是坦途,需要跨越产业化火山、市场化冰山和融资高山。

  “我们正加速从‘善创业’向‘善创新’的重构,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让科学家从‘一次来’变‘长期来’,从‘动员来’变‘主动来’。”温州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眼下温州正大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建设。

  就在本月初,“一区一廊”22个能级高、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重大科创项目(平台)集中亮相。除9个项目为新开工外,其余13个为开园或竣工投用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大楼、北斗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基因药谷启动区、世界青年科学家孵化器、海洋科技创新园、中德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正泰(乐清)物联网传感器产业园、北航浙江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投用。

  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已推动新型高灵敏检测设备、可降解止血技术等6个高科技项目进入临床试验或市场化阶段。该研究院院长杨国强介绍,“院里从知名高校引进30余名在站博士后和32名博士扎根温州,将把这里建设成人才、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硬支撑。更多的科技企业看中了平台的集聚效应。研发分子影像高精尖技术的北京数字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签约入驻青科创业园的项目之一。“入驻后能和中科系单位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公司负责人王妮娜表示,结合温州医疗资源和高校资源可突破现有发展空间。

  科技企业转化成果往往需要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今年5月,由温州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参与设立的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基金完成工商注册,并正式开启项目投资进程。基金总规模20亿元,一期规模2亿元。

  “推动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就是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在创投资本引领下推动科技成果开花结果,借助温商全球网络,快速联动协同打开市场。”温州维度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厉汉华介绍,作为青科会“一器一园一基金”创新模式的运营执行单位之一,该公司基金目前已储备拟投资招引首批50多个由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业项目。

  青年科学家李青山博士研发的口服蛋白类与肠道菌类特医食品项目,经过维度资本牵线对接温商毛俊豪等3位企业家,首期获得投资2000万元。李青山博士以技术作价入股,与企业家合股成立“浙江妙活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首批“妙活氏”产品预计在下月走上市场。

  青科会期间,乐清举办首届智能电气产业人才节。图为高层次人才与乐清企业家面对面洽谈。乐清市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这样的科研转化在温州各地层出不穷,并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破解产业难题。就在前不久,青科会系列活动中一位激光技术领域科学家的路演内容,在乐清市威尔特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流水线上启动量产,成了该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过去这些破解企业发展瓶颈的科技项目遍寻无果,如今得来全不费功夫。”温州企业家、威尔特激光科技总经理黄泽斌感叹道。

  在青科会引领下,温州正坚定走创新发展路子,持续推进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企业家与科学家同频共振、融合发展,在温州这片创新创业创造沃土携手续写传奇。据温州市科技局统计,今年1月至8月,温州新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数达年度目标的112.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28.9%,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5.08%,带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约2.9%,居全省前列。

来源: 浙江日报    | 作者:徐月萍 尤建明 周琳子 黄慧仙    | 责编:汪杰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