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泉共存亘古谜,鸣沙山与月牙泉共生共存,一种非常奇特的地貌现象

2020-07-23 11:05:57 作者: 沙泉共存亘古

鸣沙山与月牙泉共生共存,这神奇的自然奥秘,吸引着许多科学家去破译。终于,经过专家大范围的考察和研究后发现,鸣沙山的流沙和月牙泉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地貌现象。

月牙泉自史书记载以来不涸不腐,鸣沙山山体不变,沙不埋泉,是因为月牙泉有东北、西北两个风口。

当风进入任何一个风口以后,在特殊的地形地貌的影响制约下,又分为三股不同方向的气流,沿着月牙泉周围的山坡作离心式上旋运动,把山坡下的流沙刮到山顶,抛向山峰另一侧。

即使经年累月,月牙泉周围沙山上塌下来的沙子,总要被离心式上旋的气流送到四面的鸣沙山脊上,而不往下流。数千多年来,正是因为这独特的地形和气流运动,使沙山与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和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比70~80年代地下水位高10米左右,在较高水位条件下,来自南部和西南部的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

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

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

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

甘肃省敦煌市为了全力拯救“沙海明珠”月牙泉,推行了禁止开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实施了关闭机井、压减耕地的“关井压田”和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有计划地为月牙泉“输液”,初步控制了月牙泉水位下降趋势。至2010年10月,月牙泉水位稳定,平均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