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宝贵的明清史籍,被当废纸15万斤贱卖,如今花再多钱也买不回

2020-07-16 21:09:15 作者: 最宝贵的明清

《旧唐书·魏徵传》中说道“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民族的共同记忆,它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荣耀、光辉、屈辱以及血泪,同时也是把人们的命运紧紧捆在一起的缰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年风雨而不绝,就是因为我们对于历史有着很深的重视。

中国人对于文化和历史的保护,远远超乎旁人的想象,比如司马迁即使是遭受了严酷的宫刑,也仍不忘编著《史记》,这份对于追求历史真相的执着,正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那些蕴藏了无数历史智慧的史籍,即使是在最为动荡飘摇的年代,也被人们用生命保护着。

▲司马迁

不幸的是,在水深火热的近代时期,中国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惨淡的愁云之下,西方各国在中国境内争相抢掠那些被中国人视之如生命的文化瑰宝,那无数的珍贵史籍就在这样混沌的局面下,被不珍视它的人给贱卖了出去,使得国家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20世纪,中国档案界发现了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和居延汉简,这四大发现为我们了解历史真相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也曾深深地震撼了整个世界。

▲居延汉简近照

其中,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指的是放置在紫禁城内阁大库的档案,其中存放的档案种类繁多,从诏令、奏章、再到朱谕、外国表章、历科殿试卷子等等无所不包,它的出现无异于为我们铺开了明清时期中国的真实画卷。由于这些史料并没有经过官方的美化修改,因而其真实性非常高,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明清王朝起着极大的作用。

▲紫禁城内阁大库内景旧照

正是因为这样,故宫内阁大档库里的文献卷宗才显得尤其珍贵。就算是在清朝时,也很少有人能够被允许进入到内阁大库里。可遗憾的是,这些对我国来说最珍贵的史籍在宣统年间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并没能保存下来。

1898年,故宫内阁大库因年久失修,漏水问题日益严重了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务府决定要将其好好的修缮一番。不料之后就爆发庚子国变,修缮的相关事宜只能停止,直到溥仪登基后才得以继续动工。

若是要将其好好的整修一番,那么那些档案史料就要全部被搬出去。于是,几百万件档案被搬出了内阁大档库,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被搬到文华殿摆放,而另有已经残破的一万麻袋卷宗就会被烧掉。

▲文华门近照

这一万麻袋的珍贵史实资料,即使是破损也仍然有着非凡的价值,若就这么被烧掉了,那么将会是整个中国的巨大损失。清朝学部参事罗振玉洞察力非常敏锐,认为这批史料价值不可估量,绝不能如此烧毁,于是前去请求张之洞,希望他能够出面奏请朝廷停止焚烧。后来烧毁计划并没有进行,这一万袋的残破卷宗得以保存。

▲明清史籍旧照

1912年,北洋政府创立了历史博物馆,内阁大库档案成为藏馆之一。但由于北洋政府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馆内常常出现偷盗之事,许多档案都遭到了盗贼的毒手,被人偷卖了出去。再后来,财政上入不敷出的北洋政府无路可走,就让教育部把馆内所剩的8000麻袋、重达15万斤史籍当成废纸贱卖出去。这些无价之宝最后被北洋政府以总价4000块银元全部卖了出去。

▲罗振玉旧照

罗振玉知道后此消息后痛心疾首,不断地打听着史籍的下落,当得知这些史籍是被西单同懋增纸店收购后,他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购回了一部分。可遗憾的是,个人的财力终究是有限的,罗振玉的努力在数量如此庞大的史料面前,终究是杯水车薪。

▲明清史籍旧照

后来,经济困窘的罗振玉,也不得不将自己购买的史籍转卖。这部分史籍几经转辗,最终还是流失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档案局出面,由国家出资购买了剩下的300麻袋档案,而如今这些残存的明清史籍都被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令人遗憾的是,8000麻袋的明清史籍,几经转卖大部分都已经下落不明,所以如今就算花再多钱也买不回来了,委实令人惋惜。

《五代汉史平话·汉史》:“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文化和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今我们更要充分吸取教训,尽量避免类似内阁大档库的事件再次发生,以此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根基。

参考资料:

《旧唐书·魏徵传》《五代汉史平话·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