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家刘邦,临终前说的话都实现了,一个决定更让汉朝延续三百年

2020-07-26 14:25:22 作者: 预言家刘邦,

汉高帝十二年四月中旬,六十二岁的刘邦重病缠身,久治不愈,只能躺在床上,眼看着自己的生命耗尽。此时,皇宫内外,气氛非常紧张。因为,皇帝久病不起,皇宫外的重臣们都知道,刘邦怕是命不久矣。而终日守在病榻旁的吕后,不知道刘邦心中作何打算,一直忐忑不安。

一天晚上,吕后来到刘邦身边,试探地询问还有什么遗言,刘邦不回答。她只好以政治家的身份追问道:“您走后,若丞相萧何也死了,找谁来代替他,担当重任?”虽然,刘邦人之将死,躺在病榻上起不来,但是,他的脑子不糊涂。

于是,刘邦回答:“曹参。”接着,吕后又问:“之后呢?”刘邦道:“王陵。”并补充说,“王陵这个人有些迂愚刚直,可以让陈平帮他。陈平智慧有余,但难以独当重任。所以,一定要让周勃帮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也许外人会认为周勃缺少文才,但客观来说,将来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对于刘邦的这番话,吕后心里有点不太高兴,主要因为当她问如果这些人都死了,谁还能担当重任的时候,刘邦的回答是:“这不是你能知道的事情。”言下之意:你就不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了,这事就不归你管。由此可见,这简短的交代不仅体现了汉初时期政局的实际情况,还给汉朝日后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这份颇有远见的人事安排,让刘氏的江山得以稳固,而“白马之盟”,更是让刘家的江山延长了三百七十年。所以,这段话不仅是刘邦对秦朝历史的反思,还是对当前时局的归纳和总结。

四月二十五日,刘邦病逝于长乐宫内。

但是,吕后不仅秘不发丧,还找来了自己的心腹审食其,对他说:“朝廷元老以前都跟皇帝平起平坐,表面对大汉称臣可心里却不痛快。现在,如果让他们向我儿子俯首称臣,心中肯定更不服气。要不把他们彻底铲除,天下恐难安定。”然而,审食其对吕后的这番话,没有直接发表意见。

但是,曲周侯郦商听说这事后,认为这样做不好。于是,他告诫审食其:“太后要杀人,这样不好。陈平、灌婴有十万大军驻守在荥阳,樊哙、周勃也拥兵二十万,要是朝廷对他们不利,一定会举兵来攻打关中。到时候,诸侯外反,大臣内叛,高祖基业恐难保全。”

审食其听完这番话,也觉得事情有点严峻,便不敢有所怠慢,马上禀报吕后。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吕后对于事情的严重性,轻重缓急还是有所估量的,所以,她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就这样,她按照刘邦的遗嘱,在萧何死后,任命曹参为相。之后,按照刘邦遗嘱的内容,先后任命了王陵、陈平、周勃。

曹参,是刘邦坚定的追随者。在对秦军、项羽及叛军的众多战斗中,他屡立战功。但刘邦看好他的原因并不是这个,而是他善于周旋。果然,曹参接任相国后,无为而治,“萧规曹随”。从表面上看,有一个会周旋的丞相,是当时汉朝政局的需要。但从深层次来说,当时也不能对吕后掌政横加干涉,否则,很容易引起一场宫廷政变。

曹参之后的王陵,治国的能力一般,但是,此人对原则非常坚守,使吕后以及她的势力,经常会因为争取自家利益,在王陵那里碰钉子。而这个时候,吕后就会去问陈平,陈平对于保身术非常擅长,会使用阴谋诡计。他一方面顺从吕后的一切意见,另一方面却偷偷与周勃联系。这样的安排,正好体现出了刘邦的英明之处,陈平虽然足智多谋,但他没有军权,而太尉周勃正弥补了这一缺陷。

可是,当吕后一死,在诸吕欲作乱时,陈平立即跳了出来。因为,深谙保身之术的他知道,一旦吕氏得了天下,他陈平只能等死。所以,他立即联合掌握帝国军队的太尉周勃和刘氏宗室成员,迅雷不及掩耳地诛灭了诸吕。由此可见,刘邦说“安定刘氏天下的”必是周勃,果然言中了。

但是,只凭借这样的人事安排,就真的能保住刘氏天下吗?面对善于政治的吕后,如此野心勃勃,真的就靠这么几个人,就能被轻易罩住吗?

其实,通过刘邦临死前对于汉廷做出的人事安排,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刘邦把遗嘱交付吕后,本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这就好比秦始皇把国家托付给赵高一样,只是一个信息的传递。因为,按照当时汉政局的情况,不管发生什么问题,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太子刘盈是一个懦弱怕事的人,而他的这种性格主要是刘邦一手造成的。刘盈在小的时候,遭遇过两次严重惊吓,第一次是项羽的军队对刘邦的家乡进行大扫荡将刘盈的祖父和母亲抓走了。当时,小刘盈不过五岁,因为,个子小藏在草丛里幸免于难。但这么小的孩子,见到这样的场景,肯定会非常的害怕。

第二次更可怕,他跟着刘邦躲避项羽的追杀,而刘邦嫌车上载重太多,影响逃命。于是,按照胖瘦的次序,将刘盈姐弟从车上踹了下去。那可是亲爹啊,竟把自己从车上踹下来,而后面就是敌人的追兵,能侥幸活下来真是不容易。对于这种“连摔带吓”,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

所以,刘盈有了一种很“宝贵”的性格:懦弱怕事,一遇事就如惊弓之鸟。

其实,在确立太子这件事情上,刘邦有过比较大的动作,拿下刘盈,立赵王如意为太子,那是他最宠爱的戚夫人的儿子。

但是,在刘盈母亲吕后和众大臣的反对下,他最终没能成功。在刘邦看来,因为要被废掉的是吕后的亲生儿子,在“母以子贵”的传统下,吕后的反对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可是,连大臣也反对,刘邦就觉得纳闷。虽然,大臣们给出的理由是废黜太子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但刘邦觉得,这种理由并不充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