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山西太行山中的简陋小寺,竟然是大唐遗作,朴素得像泥土

2020-07-17 01:09:01 作者: 深藏山西太行

上世纪初,国际建筑史学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雄浑豪迈,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珍宝,但是要看实物必须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等地,因为中国大地上唐代木构建筑已荡然无存。

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年轻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去山西民间做田野调查,在五台山下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找到佛光寺,一见其主殿的形制,不禁大惊,经过对其一系列审慎严密的调查考证,确定它的主体结构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梁思成激动得热泪盈眶,中国无大木唐构的说法从此不攻自破。

中国古代,建筑房屋,多以木材构架为主要承重,因此木结构的建筑也称为“大木作”。木构不同石构那样容易长久保存,时代久远愈是弥足珍贵。随着学界的重视,经过了几十年,又有三座唐代大木作被发现,他们是五台县的南禅寺,芮城县的广仁王庙,平顺县的天台庵。

天台庵,东面偎依着凤凰山,西临浊漳河,与遥遥相对的宋代原起寺可说隔空呼应,一南一北,撑起了浊漳河上游的风水气脉。

天台庵坐北朝南,它不像许多寺院那样正门大开,以长长的高高的石阶迎着八方香客。天台庵不是这样,往上走的青石台阶并不宽大,在石阶的底部,看到的是天台庵的背影,对于见惯了一进山门就进香的香客来说,这样的进入方式有点特别。

天台庵始建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的那年,也是地基垒起的时候。原本天台庵的建筑设计体量不算小,是晚唐的乱世让这个建造计划一再缩水。

最后做成的大殿非常小巧,广深各三间,平面成正方形,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琉璃脊饰。门槛、门框、门头以及门,都是木制,没有任何装饰,朴素得像泥土。

斗拱支撑雄壮高大的屋顶几乎占据了整座屋高的一半,木器拙朴古奥,本无一处修饰,无一处多余,檐展深远斜出微翘如翅展,明明沉稳敦实而又似乎轻盈欲飞。

屋顶施灰筒瓦及硕大的琉璃鸱吻。鸱吻年代为元代,加之新旧不同的梁架构件,显示天台庵在千年岁月里曾屡经修葺,但是修复时没有发现题记,只有一块清代筒瓦上记载金元曾维修过。

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部分梁架上还残留有金黄色的五爪龙的彩绘图案。

用现在眼光看来,这间屋子很低矮,甚至有些简陋。这座建筑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孤零零小庙,很不起眼,却是我国仅存的4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

远看去,硕大的斗拱、平缓的屋坡、深广的出檐、木栏式样的窗户、如斯如飞的四翼,唐风十足,一派质朴、端庄、从容不迫的气韵,正是让人魂牵梦萦的大唐气象,也并不让人感到沉重。

历经千年,除了正殿,寺院中保存下来的,还有一通唐代石碑和殿前的一对石狮。唐碑矗立在院子的东部,高约2.5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螭龙圆首,碑阳横竖方格依稀可见,但由于千年的风雨剥蚀,字迹已经风化,无法再看清上面的文字。

碑首和两个侧面雕刻着的佛像,神态娴静,体态雍容,一派唐人气度。有趣的是,在碑首上有一个人面雕刻,这在唐碑里极为少见。碑照例是被龟驮着,与碑首和碑侧的佛像不同,它头半昂着,扭向一边,这一神态,给这个千年古碑和这碑上铭刻的苍茫岁月,凭空增添了几丝生动。

临走之前,文管员特别让我们留意正殿大门,他说这两扇门板是用一整块木料制成,双门合上,纹理相连。他说这木门,也是唐代原物延用至今。

那么推开这扇门,能不能穿越时空回到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