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的上党郡:引发长平之战的关键人物,赵国接连犯下三个错误

2020-07-17 05:32:49 作者: 沉痛的上党郡

上党郡是山西东南部地区的古用名,《汉书》记曰“上党郡,秦置,属并州。 ”;而上党四周都是群山,其地势突出,所以自古以来都是一个战略要地。战国时期上党郡归为韩国所有。但在秦一统道路之下,上党悬挂在外,并引发了之后的一场历史悲剧。《史记》记载“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范雎入秦时曾经为秦王提出过远交近攻的策略,故而秦国确定了战略意图,先攻魏国转而攻打韩国。而此时秦国先是拿下了野王此地,这也就造成了上党郡被切断了和韩国境内的联系。

上党郡

此时韩国方面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上党丢失,《史记》描述了韩王的态度“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和党之地以为和”;恐慌而且主动献出上党请求和平。但上党郡守冯亭却不这么想,于是决定投降赵国,便来到了赵孝成王面前将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面对天降福利如何能够忍住?所以接受了上党,并且大加赏赐冯亭,《史记》记载“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但冯亭却并不好受,他知道自己有愧于赵,同样他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改变了历史。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因此开始,秦国因为赵国接受了上党,故而发动大军与赵国战于长平。赵国方面廉颇率领大军抵挡,几次进攻没有取胜之后,采取了防守策略,一直是坚守不出。《史记》记载“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廉颇明白如今的最佳策略只有防守,所以任由对方如何挑战都始终不出。但廉颇的想法却并非赵孝成王的想法,赵孝成王看廉颇一直都避而不战,所以屡次责备廉颇。

长平之战

此时君臣不和外加大军压境,赵国已经是引火烧身,压力巨大了。秦军瞄准了这个机会,也就采取了离间计。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就是赵奢之子赵括,只要换上赵括为将,那么自然能迎刃而解。赵孝成王信以为真,换下廉颇让赵括成为主将。和廉颇不同的是赵括年轻有冲劲,面对挑战也是不断进取,但毕竟缺乏经验,所以直接被秦军围困。而这一围就是三年之久,赵军几次突围想要杀出重围,但却一直没有成效。最后赵国兵败,四十万大军被坑杀,赵国上下震动。

那么长平之战的失败,败在了哪里呢?

赵孝成王的连续错误

赵孝成王从一开始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选择接收上党郡,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平阳君赵豹一开始就好言规劝,平阳君认为“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在平阳君看来接受上党就相当于是接受了一个烫手山芋。别看眼前有利于赵,但秦为虎狼之师,费尽力气拿下的上党郡转眼被赵国拿去了,怎么会轻易放过呢?不过平原君支持赵国接受,因此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的意见。其实这是赵孝成王贪小利的心态,其实赵孝成王早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想要得到认同而已,故而平原君一说赞同赵孝成王就全盘接受。

赵孝成王

当秦国已经转兵锋向赵国时,其实赵国也并非毫无机会,在廉颇初次战斗失败的时候,赵国内部就已经爆发了争议。赵孝成王打算与秦国议和,此时也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方面是建议赵孝成王寻找秦国议和,献上宝物。而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赵国去寻找楚国、魏国的帮助,献上财宝陈述利害,拉拢队友一起抗秦。但此时的赵孝成王早已经是吓破了胆子,只想要解决眼下的大麻烦。这也是后来人需要引以为戒的一个态度,不要总想着把麻烦和问题一次性解决,实际上这是无法做到的,问题只会一个接一个,要学会和问题共存。而赵孝成王决定和秦国议和,并且派使者前往。

赵孝成王

秦国方面见赵国前来求和,早已经思量了对策。为了防止赵国会寻找其他国家的帮助,所以假意和平,并且大肆宣扬秦国已经和赵国和解,这也就导致其他诸侯误以为真,认为赵国并没有求援的需要。所以赵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这也是赵孝成王犯下的错误。之后赵孝成王再一次犯错,那就是选择了赵括。

赵括

赵孝成王选择赵括为将可以说是毫无依据,只是来源于秦国的谣言。面对赵括为将其他人又是什么态度呢?蔺相如是好言劝谏,而赵括的母亲则是干脆和儿子断绝了关系,认为赵括会成为赵国的罪人。但面对这些赵孝成王无动于衷,这也是赵孝成王急切寻求解决问题的表现。同样赵括的前期态度也并不乐观,赵括认为秦军主将并不是白起,所以自信心起,并且事先赵括就表明了对阵白起可能力不从心。因此在选择赵括上,赵孝成王犯了第三个错误。

影响和意义

秦国在长平一战的胜利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果实,不但是最大程度上击垮了赵国,消耗了赵国的实力,还为秦国的一统道路提供了基础。整个战役过程秦军一共消灭了赵国四十五万人,赵国当时作为关东诸侯中最强的对手,也因此没落,故而其他诸侯也为之震动,心中忐忑不安。从此秦国的一统趋势形成,再也无法逆转。但同样秦国也并非毫发无损,整个消耗过程当中秦国也先后牺牲二十万秦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秦军脚步停滞,但依旧是没办法阻止秦帝国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