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和曾国藩的大智慧:藏巧于拙,用晦于明

2020-07-17 10:05:10 作者: 晏殊和曾国藩

随着热播剧《清平乐》的播出,让宋朝宰相词人—晏殊更为世人熟知。他5岁时,便熟读经史下笔成章,14岁以神童入仕一举成名,18岁任光禄寺丞。

此后,为朝廷鞠躬尽瘁最终官拜宰相、富贵一生。与许多名人相比晏殊的仕途可谓是顺风顺水,这很大程度归功于他个人的大智慧。

据说,皇帝听说大臣们都热衷于游乐宴饮,唯独晏殊在家闭门读书,于是破格提拔了他。当皇上问他为什么不与众人一同游乐宴饮时,晏殊诚恳地对皇帝说:“臣并非不爱宴游集会,只因为没钱挥霍罢了。”

就是这样笨拙真挚的回答,既回应了皇帝的问题,又没有得罪那些游乐饮酒的同僚。晏殊在为人处事方面处理得恰当妥帖,不因为自己过人的才华而自傲反而凭借着自己的大智慧帮助自己仕途通畅。

有着相同大智慧的人,还有曾国藩。但与晏殊不同的是,曾国藩没有他的天生聪敏,曾国藩年少愚笨,秀才六考不中,23岁才以倒数的成绩考取秀才。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曾国藩晚上背书,房梁上有个贼。贼听他翻来覆去一直背不过,气得从房梁上跑下来,背诵一遍跑了。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也说明曾国藩早年确实天赋不高。但他却用自己的大智慧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曾国藩生活在晚清,国力衰微,许多官员趁乱搜刮国库填自己的包裹,而曾国藩却大力建造工厂,在当时为众多顽固派官员认为愚蠢、荒唐。可他却坚持了下来,建造了许多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资本义的发展,成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一大伟人之一。

《菜根潭》中的“藏巧于拙,用晦于明”,就是人生的大智慧。晏殊和曾国藩给我们诠释了它的含义。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必会受到多方面的妒忌,只有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才能更好融入社会,走得更远。

这句话来自于《菜根潭》,作者洪应明常常使自己处于明镜止水之中,天下自无可厌之事,自无可恶之人。在面对大是大非,绝不迁就和妥协;但是,遇到利害得失之时,也不能斤斤计较。

他将儒释道三教的处世哲学融于其中,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我们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还要能用于生活中,使日后无论做什么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