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如何运用《金蝉脱壳》之计,使司马懿丧失了灭蜀最佳时机

2020-07-30 01:11:40 作者: 诸葛亮是如何

《金蝉脱壳》出自《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用兵策略,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明末清初,一些有心人,根据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博采群书,编纂而成《三十六计》。但是此书何时何人所撰,已难考证。

《三十六计》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今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如何运用《金蝉脱壳》之计,使司马懿丧失了灭蜀最佳时机的,且又保蜀国得以延续国祚29年。

一、原典解读

《金蝉脱壳》,是说蝉变为成虫时,会脱去幼虫时的壳。比喻用计脱身。出自《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一计,原文: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上蛊。

大意:保存好自己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军事态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轻进,而我军则为之后的反攻积蓄力量,做出的战略撤退,此为金蝉脱壳之计。

二、未雨绸缪巧安排

诸葛亮,一代明相,小以报先主三顾之恩,大以报恢复汉室江山为己任。他不辞劳苦,六出祁山,最终在五丈原相星陨落,真正实现了他《后出师表》所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铮铮诺言。

说起诸葛亮在三国里最大的对手,莫过于司马懿了。二人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两大军事家,无论是在军事战略和战术上,不分伯仲,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然而诸葛亮所保的却是一位,只知吃喝玩乐,不思进取的昏庸之主,诸葛亮经年累月的忙于国事,征战沙场,最终积劳成疾,累死于五丈原军营中。

但是致死不忘忧国,所以他在逝前,把人事委任,如何撤兵,安排的有条不紊。因为他知道,如果司马懿得知自己病逝,一定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那样,蜀军不但会全军覆没,蜀国也必亡。

反观蜀汉这边,如果将士得知丞相病逝,那将严挫军士的士气,而且一直心怀怨气的魏延,定会制造兵变,夺取军权,所以暗中受计于马岱除之。

最后一计,便是“金蝉脱壳”让蜀军安全有序的撤回汉中。这一计还有一句俗语叫“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三、金蝉脱壳,“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诸葛亮这一计,在《三国演义》里,可谓是神来之笔,精彩至极,也是诸葛亮最后一次算计了司马懿。

司马懿数次派人,探查五丈原蜀国军营,得出结果是蜀军确实已撤兵。

此时,司马懿懊恼万分,火速率军追赶,有一口吞并蜀军之势。《三国演义》第140回,文中曰:“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正兴冲冲追来的司马懿,拢眼神一看,“蜀军众将拥出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

吓得司马懿魂飞魄散,喃喃地道:“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

说着,司马懿调转马头,铩羽而去。此时姜维大叫曰:“贼将休走!你中了我家丞相之计也!”

司马懿哪里还管这些,只顾逃跑,这一跑就是五十多里。当魏将赶上,扯住司马懿马嚼环叫曰:“都督勿惊。”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

读到这里,你会不由的一笑,司马仲达这次吓得不轻,头在不在自己肩上,都犹豫了。

其实司马懿之前,已经被诸葛亮打怕了,生怕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是假,于是急忙撤军,逃回大营。这就是诸葛亮的《金蝉脱壳》之计,可谓神来之笔,妙不可言。

结语

诸葛亮至死不忘忧国、至死不忘老对手司马懿的用兵如神。无奈之下,才用木雕雕成自己的模样,以《金蝉脱壳》之计,吓跑了司马仲达,也使蜀国国祚得以又延续29年。

诸葛亮的这计也是以时间换空间,司马懿撤兵,汉军得以保全,也保存了蜀国的实力,虽然把取得的土地复丢,但是,却使司马懿丧失了灭蜀的最佳良机。

否则,以当时的蜀军及文臣武将,没有任何一位可与司马懿抗衡。那样的话,以司马懿的用兵速度及果断行事的性格,蜀军必会全军覆没,蜀国也许会提前二十九年灭亡。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十六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