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纪委:刘伯温与林则徐最后的时日

2020-07-17 15:34:00 作者: 梁纪委:刘伯

夏雨淫浸着大街小巷,空气里流窜着愁凉和风烛残年的气息,我的脑海里突然想起了两位知己——刘伯温和林则徐。凄风苦雨的缠缠绵绵,声声哀叹的言不由衷,宠辱皆忘的人世浮华,弥留疼痛的苦苦哀嚎,成为了他们二位的模糊缩影。

刘伯温先生,浙江青田的政治家、文学家,锦绣的文章、神机妙算的头脑、满腹经纶的才学,元末明初的政治洗牌中他闪闪发光,帮助元璋一统汉家江山。我总认为经史才学那是“先天遗传”居多,他由父亲启蒙识字,12岁中秀才,乡间称为“神童”,由此可见他的基础很扎实。

明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唉!有人的地方就有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和利益纠葛,伴随着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和“笑到最后为王”的霸王逻辑,你不得不认,200多年的明朝庙堂也吵了200多年。

元璋基本稳固了汉家江山,“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刘伯温先生岂有不知?于是他辞官回乡闭口不谈往日风光,但元璋的“间谍情报人员”警衣卫却时时盯着他刘伯温,这让他如坐针毡、寝食难安。在百姓看来:这个就老头子就是“神”,从12岁中秀才写得一手锦绣文章外,几十年了帮皇帝打江山又辞官回乡,真的是一位“真神”,能掐会算灵验极了。

遥想庙堂之高斗争之激烈,他主张对“骄兵悍将”实行裁撤,从严法纪得罪了不少勋贵和其门生故吏,这也包括李善长、蓝玉、胡惟庸等。而居庙堂之高的各种派系的大内斗又让元璋洞若观火,元璋皇帝便玩起了“平衡术”和“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的帝王之术。

刘伯温先生风烛残年的辞官归隐生活始终不得安宁,除了锦衣卫的全天候监视,偶染风寒的那几天大明丞相胡惟庸还亲自送来了“御用汤药”并“嘘寒问暖”,他服用后顿感肚子如“重石砸肉”般疼痛,休整几天他向元璋皇帝陈述这些,“冷飕飕”的轻描淡写让他心凉如冰,没几天刘伯温先生就永远离开了人间。

刘伯温先生最后的时日是清苦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吃得是粗茶淡饭,家中一贫如洗,事实上外人看似强大如神的“刘伯温”还落魄不如鸡。

第二位知音——林则徐先生,文忠公风范垂千古,至今三岁孩童皆知。他老先生的高大的背影和光辉事迹我这不多说了,大家都基本略知一二,只不过我觉得他和刘伯温先生太像了,像极了,科举制度下铨选人才的杰出“世范”。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喊得是振聋发聩,然而他在前去平定两广即将风起云涌的大起义时却含恨而亡,又死不瞑目,大呼“星斗南”“星斗南”……我们知道林则徐先生的虎门销烟得罪了英国人,直接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可以想象外夷对他是恨之入骨。

林则徐先生的最后时日也比刘伯温相差无多,“星斗南”的说法至今史学界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辞;而我认为,林则徐最后的时日中他不停拉痢疾,应该与他的饭食或者药物有关,绝大可能是洋人做了手脚。

“星斗南”或许是暗示害他的人是洋人,虎门销烟得罪了不少仇家。林则徐先生也是“神”,“神”的概念之一就是“精神思想境界极其丰富”,而在乱世读书人做成功点事有多难?! 他们俩还算很幸运了。

夏雨凉凉,我心凄苦,两位知音伴我度出低谷和惆怅,去过一个潇洒、心安、随遇而安、乐天知命、接受现实、顺心而为的太平世界。读读书、写写文章,知足常乐,随缘而为。 (文/梁纪委)

[责任编辑:好旺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