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背后的历史:击退倭寇的不是丧尸,而是一支大明精锐之师

2020-07-19 13:18:40 作者: 《王国》背后

历经一年的等待,《王国》第二季终于回归了。这部韩剧自上映以来,就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它将“美式丧尸”元素与“东方宫斗”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双重悬念,让观众通过剧集走进历史上的“李氏朝鲜”,一起感受世子李苍命运的起伏跌宕。

《王国》

《王国》又名《李尸朝鲜》,它的故事背景,正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李氏朝鲜时期。

李氏朝鲜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公元1392年,高丽权臣李成桂在松京(今朝鲜开成)自立为王,迁都汉阳,更其名为汉城(今首尔),是为“李氏朝鲜”。

这个王朝历经500余年,于1897年改名为“大韩帝国”,并最终在1910年因被日本吞并而灭亡。

李成桂

《王国》的故事主线,也正是李氏朝鲜和日本的另一场较量有关,那就是发生于16世纪末的“壬辰倭乱”,也即明朝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

一、《王国》背后的“壬辰倭乱”

公元1591年,壬辰年,日本实际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向当时的朝鲜国王李昖(也就是《王国》中丧尸国王的历史原型)提出要求,允许他的大军从朝鲜过境,入侵明朝。

李昖接到书信后十分疑惧,马上将有关情况向明朝进行了通报,但他本人显然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准备不足,没有料到这只是丰臣秀吉出兵的借口而已。

果然,在没有获得李昖答复的情况下,丰臣秀吉找到了开战的借口,他于1592年动员了全国30余万兵力,悍然发动第一次侵略朝鲜的战争。

壬辰倭乱

1592年4月,倭寇九个军团共计15万多人渡海,他们先于釜山登陆并占领之,接着又陆续发动东莱之战、尚州之战,并接连攻克。

由于朝鲜承平日久,不修武备,而朝廷又麻痹大意、疏于防范,在接连丢失忠州、稷山等重镇后,国王李昖竟放弃抵抗,一路北逃,又致使汉城、平壤相继陷落。

《王国》剧中将这位狼狈出逃的国王李昖写成一具被人控制的行尸走肉,结合历史背景来看,这是多么辛辣的讽刺。

由于李昖的逃跑主义和朝鲜军力的羸弱,倭寇在朝鲜几乎没有遇到太多抵抗,他们水陆齐头并进,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几乎占领朝鲜全境。留给李昖的只有靠近辽东半岛的义州一带。

在《王国》第二季的开头,在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赵学州鼓动安炫用“生死草”制造出了不怕刀砍斧剁的行尸,一举扭转了战局。

《王国》剧照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帮助李氏朝鲜赶走倭寇、赢得胜利的,不是什么丧尸,而是一支来自辽东的大明精锐之师。

二、万历皇帝抗倭援朝

在汉城、平壤相继失陷后,尽管李昖一路仓皇北逃,但他仍然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第一是把朝廷一分为二,自己带领一支,由世子李晖(剧中李苍的历史原型)作为备胎带领另一支,以应付不测;第二则是立即向“老大”明朝求救。

而在此时,明神宗万历皇帝也在时刻观察着朝鲜半岛的战况。

朝鲜竟然能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几乎丧失全境,速度之快让人大跌眼镜。在明神宗看来,朝鲜的“不抵抗”,其中可能有通敌放水之嫌,于是他派出使者到朝鲜观察。

面对明神宗的使者,李昖不顾一国之王的体面,率领他的满朝文武痛哭流涕,恳请明朝速速派出兵马相救。

李昖

对于出兵援助朝鲜,明朝朝堂上已然达成共识。而明神宗在消除了对李昖的误会后,也马上拍板决定出兵朝鲜,他在安慰李昖的敕书中说:

“当念尔祖宗世传基业,何忍一朝轻弃,亟宜雪耻除凶,力图匡复!”

随后,他下令诏名将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诸军,克期东征朝鲜。

三、李如松东征

李如松,今辽宁铁岭人,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长子。1592年,李如松参与平定了“拜叛乱”,因而获得明神宗的赏识。

在平定“壬辰倭乱”中,随李如松入朝的兵力并不多,只有3万余人,而倭寇兵力却多达15万余人。

李如松

在军队构成方面,虽然明军大部分是其精锐王牌部队——辽东铁骑,但可惜的是,朝鲜乃一多山丘、水田的小国,而辽东铁骑的特长是在平原地区纵横阖捭,与他们相比,擅长陆地步战的倭寇反而更占优势。

在军事装备方面,明军和倭寇各有千秋。明军火器以“大将军炮”最为凶悍,其威力巨大在实战中让倭寇闻风丧胆,而倭寇则以鸟铳、打刀见长,更加善于单兵作战。

1、首战告捷

公元1593年1月底,李如松率军渡江进入朝鲜。2月初,明军抵达平壤城下,开始用火炮攻城。

史料记载:“俄而发大炮一号,各阵继而齐发,音如万雷,山岳震摇。乱放火箭,烟焰弥数十里,咫尺不分。”

在明军猛烈的炮击下,平壤城防很快崩溃,李如松率军攻入城内,一战“斩倭首一千二百八十五级”,取得入朝后的首次大胜。

壬辰倭乱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