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根据赵括的特点指定战术,最终打败赵国,坑杀四十多万俘虏

2020-07-19 20:00:02 作者: 白起根据赵括

近日,在山西省高平市,农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一些尸骨,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为一层带状尸骨,由于尸骨较多,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经专家研究发现,此处尸骨很可能是长平之战留下的遗迹,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长平之战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尸骨葬于此地。

公元前260年7月,赵括带领人马到达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接替老将廉颇。赵括当上将军,更换将军,改变军中制度,搞得赵国军队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没有了战斗精神。即便如此,他还是严格执行赵王的战略决策,改变廉颇的防御计划,积极努力筹备如何进攻,企图凭借这一战打败秦国,夺回上党。

就在秦国搞乱赵国、赵军临时撤换将领的时间,秦国根据赵国人员的更换也相应的调整了战略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并且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he)带领秦军。

为了避免赵国知道秦国换将,秦国发布了一则通告“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白起是战国时期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并因此而被现在很多人熟知,而人们对赵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纸上谈兵了。所以赵括根本就不是白起的对手。

白起,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是沙场老手了。

他参加的第一次大战叫伊阙之战,这一战斩杀了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并把他们的将领公孙喜抓回来当俘虏,从此战后,秦昭王的名声在中原开始响亮起来,秦昭王自称为西帝。之后又攻打楚国,参加华阳之战,夺取南阳,他的名声也渐渐传播开来。

赵括不仅没有实战经验,而且急于建功,做事鲁莽,白起根据赵括的性格特点开始制定战术,他采取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聚歼的作战方针,并且对兵力的布置情况做了很详细的计划,计划如下。

第一,以原来的第一线秦军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开始攻击的时候,立刻向预先设定的主阵地的方向撤退,诱惑敌人进入到包围圈的内部。

第二,巧妙的利用地形优势,秦军主力坚守营垒,抵抗赵军主力的进攻。

第三,派25000人埋伏在侧面,等到赵军开启进攻后,及时堵住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上的秦军主力,完成对赵军的全面包围。

第四,用5000骑兵精锐插入到赵军营垒的中间,以便牵制和监视赵军的剩余部队。

第五,组织一支轻装而又勇猛的突击队,等到赵军被围后,主动进攻,不断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从意志上彻底摧毁赵军。

不出所料,战局完全按照白起的计划慢慢进行着。

公元前260年8月,赵括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两军刚开始战斗,秦军的诱敌部队便假装失败,向后撤退,赵军盲目追击,进入包围圈。白起下令突击部队轮流攻击被围困的赵国军队,赵军大败,情形十分危急,不得已转攻为守,等待救援,而此时,赵军缺乏粮食,后勤补给也是严重不足。

等到九月,赵军断粮已经四十六天,士兵为了填饱肚子,开始互相伤害,赵军军心动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括不得已拼死一战,做困兽之斗。

他组织了四支突击队,轮流攻击秦军的阵地,希望能够杀出一条血路,虽然突围成功了,但是都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最后,赵括亲自率领部队强行突围,但是根本挡不住秦军的箭簇,果然大败,他自己也葬身于箭林之中。

赵括被杀,赵军没有主将,全然没有斗志了,也没有做任何抵抗,四十余万军队全部投降。对于这四十万军队,除了幼小的二百四十人之外,其余全部被白起杀害,六国为此而感到震惊,这也正是高平发现的那一层尸骨的原因。

长平之战可以说给赵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这一战为后来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此战也是战国时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的军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没有先进的武器,唯一有用的就是近身战,而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员伤亡惨重。

四十万战俘的直接被杀,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有一点明确的是,这样的做法是一种非常不人道的做法,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古代人口较少,这么多人的杀害对国家的发展极其不利,这也直接显出了此战的残酷性前所未有。

我们出生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爱护和平、维护和平,促进国家及世界的和平发展,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史记》《通典》

图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