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写出了《岳阳楼记》,却没能入选唐宋八大家,他输在哪里?

2020-07-20 11:09:30 作者: 范仲淹写出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能写出这样千古名句的范仲淹,为何进不了唐宋八大家,他到底输在哪里?

我也纳闷,唐宋两朝,文武全才的臣子并不少,可是,影响力能够持续到现代的人,可就寥寥无几了,而范仲淹正好是其中的一员。

相信许多人在接触到这段历史的时候,会觉得这个范仲淹既然那么的强悍,为什么没有拿到进“唐宋八大家”这个圈子的门票呢?

明朝洪武年间,朱右编选韩、柳等人的文章为《八先生文集》,估计当时他也就编了这八个人的散文集,其他的一时没编进去,类似于现代语文课本,选谁的和不选谁的也是个说不清的活。

其后,嘉靖年间,大儒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只取了这八位的文章,可能他也不想编其他人的?最后,明末茅坤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

敲定了,最终敲定了唐宋八大家名号。

所以,你说这样的编纂怎么算呢?如果,现代学者说,不行,我们要重新编纂,可以吗?当然可以。

不要忘记了,将冥王星定义成第九大行星的也是人类,将冥王星开除行星序列也是人类。但这些都是需要依据的,不是随意为之。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先讲讲评选“唐宋八大家”的依据是什么?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包括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这八个人之所以被合称,原因就一个:他们是各自时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对于“古文运动”的推广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那么什么叫“古文运动”呢?这是一场由韩愈,柳宗元发起的“文艺复兴”,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他们认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不适合社会发展,更不适合人文教化。

这么讲吧,“唐宋八大家”就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这些人。而范仲淹,显然不在这之列。

古文运动由唐代陈子昂发起,韩愈和柳宗元作为旗手,北宋的柳开、穆修等人继续发扬,欧阳修定乾坤,三苏、王安石和曾巩打扫战场。

而范仲淹在古文运动里面并没有出太多的力,也没有写相关文章,他只是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批评过杨大年的西昆体对北宋文学和科举的戕害,还提出了写文章要“文质相救”的主张。文质相救的意思是写文章既言之有物,又要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在古文运动的进程中,《岳阳楼记》确实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古人、现代代对它的综合评价看得出来,也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只可惜的是,范仲淹除了这篇之外,能够拿得出手的古文散文是少是可怜,这也是他被排除在八个人之下的因素。范仲淹写了大量的赋、表、碑记、墓志铭、状、书、述、墓表、祭文、议、赞、序、说、记、家书等种类繁多的文体,绝大多数都是行政公文和应邀酬答之作,谈不上文学作品。

在少数称得上文学作品的文章中,最有名的当属《岳阳楼记》,这是他晚年写的,已经炉火纯青。其余的作品,其水平比唐宋八大家稍逊一筹。

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政而不在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所以说,范仲淹某种意义上是宋六家的前辈。所以,范仲淹的散文更多的是以政治为主,比如《岳阳楼记》,本来是给人家翻新楼写个祝词什么的,结果写着写着就成了一篇千古名文:主题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就是说,范公一生的威名在于他的政治和军事建树,而不是文学成就。

不过,没有进入到这场运动的核心,也进不了那个圈子,并没有让范仲淹失去影响力,他依然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尊崇,他的文章著作也流传很广,这也算是贡献良多。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人物。范仲淹当时的意识到宋朝文章柔靡、风俗巧伪,他强调应该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时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他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

范仲淹曾依《洞庭晚秋图》,凭借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范仲淹还是宋学的开山之人,是宋学的奠基人,学术成就很高,他研究易经、诸子百家并加以实践,举荐了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大教育家胡瑗和孙明复,指点过关学创始人张载,学术成就和政治理念影响了后来的王安石。后面这些人都是为宋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最为重要的一点,范仲淹的人格评价颇高,死后谥号“文正”。而有宋一代的文人都以文正公为道德标杆,在人格上范仲淹几乎是完美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