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黑纪录:玄武门之变的过程是否造假?

2020-07-21 19:59:58 作者: 唐太宗的黑纪

西元626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大唐的历史,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顺利成为储君,不久唐高祖李渊禅让,李世民正式继承帝位,即为后来的唐太宗,玄武门之变也成了李世民一生无法摆脱的争议。

其中玄武门之变中的「泛舟海池」至今史学界争论颇多,甚至有人认为正史在这一段的描述有造假替李世民美化之嫌。这种可能性是不是存在呢?从正史的文字纪录中我们就能窥知一二。

据记载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李渊仍领着大臣在宫中的海池悠閒泛舟,突然李世民旗下猛将尉迟敬德全身武装手持长矛来到李渊面前,李渊看见尉迟敬德先是厉声质问:「何人作乱?你来干什么?」尉迟敬德则回答太子、齐王作乱已被李世民平定,故秦王特地派他来保护李渊。

李渊听完尉迟敬德回答大吃一惊,随后征询在场大臣意见后感慨地接受事实,并接受尉迟敬德「请求」由李世民全权指挥各路军队,三天后册立李世民为太子让他掌理国政,两个月后禅让于李世民,整个泛舟海池的过程看来确实疑点重重。

首先,当天李渊是传令三位皇子入宫对质,等了这么久不见三人前来,李渊应该是派人催促,而且对皇子们的「缺席」感到不悦和不耐烦。尤其此事牵涉多位皇子的斗争,李渊怎还会有心情跟大臣悠閒的泛舟呢?此为第一个不合理之处。

再来,几个皇子当日在玄武门进行这么大的武装械斗,连皇宫的禁军都牵涉其中。人多口杂、耳目众多,皇宫这么多人事情应该早传遍整个宫中,李渊跟一班大臣竟然从头到尾不知情,还能悠閒的泛舟作乐,显然说不过去。

就算皇帝和大臣在泛舟,周遭应该也有大批侍卫随行戒护,尉迟敬德竟然能全身武装畅行无阻的直闯到皇帝身边,从头到尾没有人帮忙传话,途中似乎也没受到任何拦阻和盘问,这又是另一个不合理之处。

试想,按正常逻辑推断宫中发生这样的政变,李渊应该早收到消息做出反应,立即动用自己能掌握的武装力量控制局面,甚至试图拿下李世民,避免自己的安危以及皇权受到威胁。但李渊都没有,一群人就像集体失去知觉,十分诡异,因此泛舟海池这段记载的确有事后造假嫌疑。

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后不到几天就把军权和政权交给李世民,甘愿退居幕后,两个月后又主动让出帝位,被动软弱的程度完全不像个皇帝。事实上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又活了九年,事变前后身体并没有立即性的问题,显然当时他是承受巨大的压力才做出这样的决定,能对他产生这么大压迫的只有李世民。

实际情况可能是李世民在六月四日不但在玄武门诛杀李建成跟李元吉,而且迅速以武装力量控制皇宫和李渊,李渊才会全盘接受李世民阵营的要求,以至于连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十个儿子一併被杀他都无动于衷,还急于交出军政大权。至于李世民当时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是否有更多内应配合?已不可考。

李渊

站在李世民的立场,玄武门之变绝不是杀了李建成跟李元吉了事这么简单,毕竟这场政变缺乏足够的正当性。只要李渊还掌握足够的武装力量,绝对可能处置李世民,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只能进行到底向李渊逼宫,用军事力量逼迫自己的父皇。

近代出土的民间话本《唐太宗入冥记》就曾有李世民「囚慈父于后宫」这句话,引起学界的注意。虽然入冥记只是改编的民间故事,不见得有所本,但也反映出可能早自唐代民间就流传这样的说法和想像,玄武门之变可以有很多可能,绝不是只有一种官方版本。

关于面对史实的态度,唐太宗是有过黑纪录的。贞观十六年某次退朝唐太宗就曾向史官褚遂良要求观看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随即遭到褚遂良婉拒,太宗又追问:「朕有不善,卿亦记吗?」褚遂良机警的回答:「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亦记之。」唐太宗接连碰了几个软钉子只好作罢。

不过唐太宗仍不死心,隔年再次要求观看起居注,这次跳过褚遂良直接找上宰相房玄齡。房玄齡一开始也是予以拒绝,太宗则是强调:「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鑑诫,使得自修改耳」。太宗的心思房玄齡是明白的,在压力之下房玄齡修改撰写高祖和太宗两朝实录上呈,唐太宗看了六月四日的事后还特别给了一些「意见」。

从这两件事可以得知唐太宗对自己在史书上的历史定位相当在意,以至犯忌讳直接观看当朝史书和自己有关的部分,留下一个让后世普遍负面评价的纪录。因此,倘若唐太宗真的施加影响力于当代史书撰写上,也不让人意外了。

平心而论,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弒兄缺乏足够正当性成为他人生黑暗的一页,但以当时他和李建成斗争已白热化的情况下,他若不动手之后被李建成杀掉可能也只是时间问题。

整场政变虽然不光彩却也掺杂些许无奈,不论他或李建成某种程度可谓是封建时代身为皇家子弟的悲哀,差别是斗争胜出的李世民比李建成幸运,也掌握了历史上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