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唐代皇室是鲜卑族人,诬陷or事实?李渊名字其实暗藏玄机!

2020-07-16 13:18:54 作者: 有人说唐代皇

关于“李唐胡人论” ,涉及到的是李唐皇室的血缘问题,这是自宋以来就有的争议,没必要太大惊小怪。

这个说法,表面上是扯到了血统论玩意,但在较真的学术研究方面,实际还是多注目在中国姓氏、血缘及民族习俗范畴。这是过去中国史学特别薄弱的一项。章太炎那篇《自述学术次第》中就说,“姓氏之学……三百年中,何其衰微也!”

现在还有个别人重提旧案,说李唐皇室从血缘上是出自鲜卑,至少是少数民族混血,这本是很正常的学术研究,没必要上纲上线。 鲁迅就喜欢说李唐是“胡人”,你能说他别有用心?

“李唐胡人论”引发那么大的波动,最大的问题不在“真相”探究,而是涉及民族情感问题。

更直接地说,这个命题最困扰的地方在于,是有些人意图将学术研究泛政治化。 不仅是“李唐胡人论” ,过去关于明成祖朱棣是否是朝鲜族妃子所生的研究,也被指责“别有用心”,说是有人“一定要论证汉族中颇有作为的帝皇带有异族血统”云云。

在“李唐胡人论”与否这个问题上,很有毛病的将学术泛政治化的思路,其实正反两方都沾染不少:

一种,坚持认为李唐是胡人的,意在坐实唐代是“外来政权”,宣扬唐文化并非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有意制造民族对立。解放前的欧洲人和日本人,最喜欢搞这一套;

另一种,很多大汉族主义者,非得罔顾事实,拒不承认李唐皇室有“胡血”,而且喜欢上纲上线,指责正经的相关研究为“别有用心”。民国时,陈寅恪接连写了3篇论文,表明李唐家族从血统看“胡人后裔”色彩重,时任北大史学系主任朱希祖见报就很愤怒,写了不少论文与之辩难。

我手上刚好有一本《文史消闲录》,为朱学生黎泽济所写,作者就提到说,当初朱希祖私下也是骂陈寅恪“别有用心”的。

说李唐皇室有鲜卑血统这事,最早应该是朱熹说的。他的那本著名言论集《朱子语类》就明白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摆明说唐是少数民族后人。

在后来,是陈寅恪发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等文,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是,李唐皇室有大量的混血,只是依照男性血缘为正统的话,“基本”属于汉族。这个“基本”二字,还是太勉强的:明明各种考证都说人家是“胡血胡俗”, “李唐胡人论”呼之欲出,可最后又说“基本”出于汉族。

现在再回头看陈的这几篇论文,看他的一些结论,细味起来真的很微妙: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297页。)

其实,以陈寅恪文章看法,不难看出,陈寅恪那也是“基本”支持“李唐胡人论”的。只是说,那时东邻侵凌、国土日蹙,社会需要“尊汉攘夷”的鼓励,陈寅恪作为爱国者,知道“李唐胡人论”的后果如何,所以干脆和稀泥。

当日,陈寅恪这些文章一出,就在海内外引发很大反响。国内很多学者诸如上述朱希祖等人是极其不满的,认为陈“诬陷”李唐;而国际汉学界又认为他没说实话,比如日本名汉学家金井之忠就写了《李唐源出夷狄考》等文批评他,认为他为民族主义情绪裹挟,明明都可以说“李唐胡人论”了,偏偏结论来个折中,说“基本”出于汉族,难以服众。

反正呢,陈寅恪两边都没讨好,落得各方不是。至今,国内还是有些人为此对他恨恨有声,嘲讽他是“捏造大师”。

就这个问题来说,我的个人意见,还是认同文史大家周策纵的看法。

他在某长篇序言《李唐家族血缘与长孙皇后》一文中,给出的结论是:从各种考证来看,李唐家族的血统确实是一笔糊涂账,皇族早已是“混血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甚至,到了唐太宗身上,其“胡血”至少都有四分之三。加上李世民妻子长孙皇后是鲜卑拓跋氏,那唐高宗李治身上的“汉血”,其实“成分已经很少很少”了。只是,如果依传统言说,血缘以男性为主,李唐还是可以勉强认为是汉族。

这也就最能解释,李唐王室虽然标榜“汉族”正统,在这种思路指导下编写的新、旧两《唐书》,李家“汉氏”家谱世代明晰,可依然“胡俗”极重的原因,按陈寅恪说是“李氏习于胡俗”。

比如,父子同名在汉族中是难以想象的,尤其在唐,李贺就是犯了“父讳”才考不了进士的。可唐太宗李世民竟然原本是与其父唐高祖李世渊同名的(同一字),只是后来李渊原名中的“世”字被官方去掉;

再比如,唐皇室有奇怪的“好色”、“乱伦”之风,像什么唐太宗奸嫂、高宗纳其父妃子;玄宗收准儿媳杨贵妃等等,都表明李唐初期,其伦理思想上汉化的程度并不太高云云。

其实吧,这个问题呢,作为学者,还是没必要过度阐释;而作为读者,则也无需上纲上线,让学术问题还给学术就好了。李唐无论是“胡人”与否,都改变不了唐代是中国政权的事实,也无法都否定李唐帝王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