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馆藏明清肖像画 首次公展

2020-07-16 13:19:14 作者: 国博馆藏明清

“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于7月1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共展出国博收藏的五十余件(套)展品,从不同方面展示明清肖像画的历史、文献与美学价值。据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此次展览中的明清肖像画,全部是在国博库房沉睡多年从未展出过的作品。

展览主要以四个单元来展示明清肖像画的概貌:

第一单元 帝王?皇族

帝王和皇族成员在明清肖像画中占重要部分。帝王御容,大多为正面形象,形象威严,着朝服,在肖像画中举足轻重,甚至出现同一个人在同一时期有多种不同版本的肖像画。帝王和皇族肖像,多以写实为主,以形写神,赋色厚重,画工精湛,多为职业画家所为,且多不具画家姓名,是明清时期传神写照的典范,是一种兼具观赏性和祭祀性的肖像画,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帝王和皇族肖像,有整身亦有半身,有站姿,亦有坐姿,其社会功能性远远超越其艺术性。

第二单元 雅集?行乐

雅集和行乐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重要表现形式。雅集图既有兰亭修褉、西园雅集、玉山雅集、杏园雅集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文人自发聚会。他们均为文人群像,是将众多文人置于林泉高致或宴游玩赏之中,烘托出群体性的文人雅趣。画中,既有正面形象,也有侧影,多有书童相伴,是一种文人的集体肖像。行乐图一般是将文人置于优雅而富于诗情的山间或林下,自然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折射出淡泊明志、远离尘嚣的文人身份与雅趣,一般为独像,或有书童伴其侧。就作者而言,大多为文人画家,或兼具文人身份的职业画家,如曾鲸、禹之鼎、费丹旭等都画过此类肖像画,也有一些属无名氏所绘。在清代,还有不少画家画过行乐图模式的自画像,如华喦、罗聘、吴荣光、任伯年等均有相关作品行世。雅集和行乐图既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将肖像画与山水画熔铸一体的典范。这类肖像画多为手卷,且名家题咏殆遍,因而在艺术性之外,尚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第三单元 名臣?名士?闺秀

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名臣和名士都在明清肖像画中占据重要分量。名臣、名士肖像,既有朝服,也有便装;既有端庄的正面像,亦有随意的行迹图,具有膜拜、瞻仰与纪念的意义。明代名臣和名士,以“待漏图”最为常见,体现出礼制、官制、服饰与人物形象相融合的特征。到了清代,名臣和名士形象的出现有写实向写意、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倾向。明清时期写前朝的名臣、名士,大多依据相关蓝本,陈陈相因,但却在技法与审美方面迥别于前朝,体现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闺秀是明清肖像画的另一组成部分,其形象“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且侧重于艺术渲染,具有观赏与娱乐性功能。也有一些这类肖像是写前朝人物,故多为传移模写,往往出现程式化倾向。闺秀形象的变迁反映出身份认同和画风变革的轨迹,亦能折射出审美趣好的递变,其艺术性要远超其实用性功能。

第四单元 学者像传

清代学者和历代文苑像传是我馆肖像画藏品的重要特色。《清代学者像传》曾经出版过单色影印本,历代文苑像传则极少露面。两种像传是由文史学者和书画鉴藏家叶恭绰(1881—1968)家族捐赠。《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和历代文苑像传是由叶恭绰祖父叶衍兰(1823—1899)摹绘,《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则为杨鹏秋摹绘。两种像传卷帙浩繁,来源清晰,正如叶恭绰所言,像传“取诸家传神象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是了解历代(尤其是清代)学者肖像的重要图像文献。

中国肖像画简史

肖像画是中国画门类中最为古老的一个画科。因其侧重人物面貌的描写,故又称之为写真画、传神、写照、传写等。最早自上古至西汉便出现肖像画的雏形,从六朝到唐宋,形成了肖像画的成熟时期。到了明清两代,肖像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独立时期。这一时期的肖像画,写实和写意兼具,宫廷与民间并行,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期。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思潮多元的大背景之下,肖像画不再是宫廷权贵与上层社会人物的专享,庶民人物也成为肖像画的主角。除宫廷画师专绘帝后、功臣、历代明贤肖像画外,应民间日渐增长的肖像画制作之需求,大量的民间肖像画家应运而生,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职业画家。到明末清初,涌现出晚明“波臣派”代表画家曾鲸、康熙时期宫廷画师禹之鼎和顾见龙。清代中后期,则出现了以费丹旭、改琦为代表的肖像画名家。他们和民间肖像画家一道,共同促进了明清肖像画的繁盛。肖像画若按类型,可分为宫廷肖像画、历史人物、文人肖像画和民间肖像画等几类。宫廷肖像画主要包括历代帝王、后妃御容,用以供奉、祭祀、瞻仰;记录并展现帝王形象及生活情态;历史人物肖像画包括历代圣君贤臣像、纪功颂德的功臣像,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文人肖像画表现文人个性与精神,或由他人来绘,或由像主自绘,以表现文人情趣的行乐图和雅集图为主;民间肖像画多以表现先辈音容笑貌的容像为主,具有祭祀、纪念的功能。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崔毅飞摄影/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袁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