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诸事皆不顺手,只得委曲求全

2020-08-05 11:09:26 作者: 曾国藩:诸事

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在生活中,人们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碰到和自己作对的人。出现这种情况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当然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01 不同的选择

有的人主张宁折不弯,坚持自己的原则,哪怕碰得头破血流,也要斗争到底,为的就是争一口气。

有的人主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他们看来,你不仁我不义,你可以这样对我,我就可以如数奉还。否则我心里就会过意不去,总感觉像吃了多大的亏。

有的人则主张忍一忍,他们信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人一般心胸比较开阔,正如韩信可以忍胯下之辱,所以方能成为人上之人。

曾国藩对于不顺心的事,也持忍让的态度。在《诸事皆不顺手,只得委曲求全》中,曾国藩讲述了自己最近遇到的许多烦恼事。?

02 水兵之患

水兵自廿四五日从成章诏营中逃走了一百多人,从胡维峰营中逃跑几十个人。

廿七日,何南青营中逃跑了一名哨官。逃跑的时候,他把战船炮位丢弃在东阳港,把船上的钱、米、帆布等东西抢得一干二净。

廿八日,各营逃跑的人数达到了三四百之多。没想到初二在靖港战败之后,接着又发生了一次这样的溃逃。

打了败仗有人溃逃,打了胜仗同样也有逃跑的。在湘潭打了胜仗的五营,只知道抢分贼匪的赃物,全部都不回省城,自行逃回了县城,甚至把战船送到了湘潭河内,各个士兵一上岸就各自逃回去了,听任战船在河中漂流、丢失物品。

彭雪琴发放功劳牌给水手,水手看见忽然来了有顶戴的奖赏,就主动说名册上的姓名全是假的,应募的时候胡乱编造的姓名,防备将来稍有不守纪律时,上级无法按照名册查找到他,等等。

曾国藩认为,他们逃走的时候全部是预先做好准备而设下假造姓名的计策。湘兵丧尽良心,由此可见一斑。如果把已经逃跑的人再度招回去,那也绝不可能拼尽全力去打仗。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湘军多为乡勇,多是为了生计而入伍,尽管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但与正规的队伍还是有所差距,在战场上难免会出现逃跑的现象,特别是在打了败仗之后,逃跑的人就更多了。

所以带好队伍的确是不容易的事。也是让曾国藩头疼的大事。?

03 王璞山事件

王璞山因为骄纵导致了失败,贻误了战机,凡是有识之士都知道这件事。

他先前在家招了几百名乡勇,在石潭杀掉了三十名残余的贼匪,就假报打了胜仗,说杀死了贼匪几百人。

曾国藩对此十分厌恶,于是和中丞、提军三个人联名上了一道奏折,由左季高执笔。

先前曾国藩看了折子初稿,后来左季高私下里又添了几段,竟然把王璞山的假胜仗也添进去了。奏折发出以后,才送稿子让曾国藩看。

曾国藩本不想这样做,但既然已经这样了,也感觉到无可奈何,只好昧着良心看了。

朱石翘在岳州战败退了回来,在宁乡也战败了,逃跑了好几次。曾国藩到省城后仍然命令他处理宝庆府事。那天,曾国藩当面责备朱石翘,朱石翘无言以对。

像这样是非颠倒的事有很多,让曾国藩天天烦恼、郁闷,总感觉什么事都不顺手,只得委曲求全,再作打算。

官场上许多人对曾国藩这样做都不以为然,这让曾国藩感到非常难受。

他心中感叹到,将来一事无成,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只有惭愧悔恨的份,这难道能怨得了别人?埋怨别人难道又有什么用吗?大概世道混乱,都是因为是非不明,黑白不分。

他希望弟弟们学会心平气和,学会糊涂一点。如果要强作区别,那么越想分明,越觉得混淆,肯定会怄气到底。?

04 学会忍让

厚黑学认为,为了一时的利益和得失,去与别人对抗和争斗,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碰得头破血流,最终得不偿失。

百忍成金,百炼成钢,委曲求全,忍辱方能负重,忍常人所不能之忍,方能办大事。

忍让是一个成功者所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只有处变不惊,才能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忍让是一种能力,是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行人所不能行,是成人所不能成之事的首要条件。

忍让是一种积蓄力量、待机而发的战略战术,等待时机,蓄时而发,方能成就伟业。

在行事中遇到受气之事时,不妨先忍耐一下,切莫凭自己一时的意气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