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古镇历史文化 再现石匣往日辉煌

2020-08-30 20:32:54 作者: 复原古镇历史

1958年建设密云水库时,石匣古城被淹没,为将石匣古镇历史文化再现世人,马恩富、贾春国、高生怀三位老人,经过多年考察、整理了大量史实资料,并绘制《石匣古镇复原图》,再现了这座京郊古镇明清时期的街巷风物、繁华的集市庙会。

《石匣古镇复原图》长、宽两米有余,清晰地复原了石匣古城的整体风貌,图上可以看出,石匣古城布局很有讲究,城池为正方形,每面一华里,新城以石条为基座,上由蓝砖围砌,白灰勾缝,城高3.6丈,占地400亩。在东、南、北3个正门上建有城楼,于正门外设有瓮城。西门虽没设瓮城,在城门上建有魁星楼,于门外还建有石拱桥,城内对门设街,形成十字街。

马恩富

石匣历史久远,文化厚重,秦朝就有建制,两汉时期,西汉时期在密云设渔阳郡,渔阳郡下设三县,三县就是密云县、石匣叫广平县、古北口叫齐溪县。到1958年搬家拆迁,石匣已有两千年的的政治历史,明朝是500年的古城。

石匣城在密云县城东北三十公里,现在密云水库的位置,明清时是北出古北口的咽喉要道,为密云中部的商业中心,也是关内外贸易集散地,与密云县城、古北口齐名,自古有“密、石、古”三镇之说,尤其是北京至热河途经石匣的御道开通后,扩大了石匣与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商号和店铺及药堂也逐年递增,曾有人把京热御道称之为小丝绸之路,足以可见当时的繁华。

马恩富

据我父辈说,石匣赶上腊月,石匣这个四街,包括城乡内外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是水泄不通,熙熙嚷嚷,商人的吆喝声,赶集人的喧嚣声,热闹着呢。

为让更多后人了解石匣这座悠久的历史古镇,同为密云库区移民的马恩富、贾春国、高生怀三位老人,凭借自己年轻时对石匣古镇的记忆,查阅大量古镇历史照片、书籍,探访石匣老移民,经过反复斟酌,2011年,高生怀执笔创作了《石匣古镇复原图》。同时马恩富、贾春国常年致力于石匣古镇历史文化的传播,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和编纂了大量珍贵文化史料,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继承和传扬古镇文化。

《石匣古镇复原图》创作者高生怀

这么多房子一共是多少买卖,我都是跟他写的资料去核实,比说说十家我就得画出十份来排列,整个石匣由这头到这头是见方500米,过去说是一里地见方的一个城,我努力做出这么个作品来,等于为将来免得石匣这个古城被“淹没”,这样就算是留下一个记录吧。

为治理潮白河水患,决定修建密云水库也由此拉开了石匣古镇移民的序幕。1958年,石匣具有两千多年历史,500年的古城被设计在水库区内。一万多名石匣移民迁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古镇民居、店铺、庙宇等全部被拆除。

贾春国

我们这个古城,为了修建密云水库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所有的石匣人,所有的搬迁人做出了撇家舍业的贡献,几辈流传下来的家产当时搬家搬迁的时候都没有带走,也有好多东西带不走,老人一提起这方面的事情也是感慨万千,拉开话匣子说不完。

1960年,有2000多移民陆续回迁到石匣新村,开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2005年石匣移民又兼负起了保水的责任,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惠民政策关怀下,如今的石匣留守移民,人人吃保水饭,家家住新房,发展甘薯产业,成功解决了保水和增收两大难题。

贾春国

因为这个水库,我们也希望把石匣的文化传承下去,继承下来,借助密云水库60周年,我们也为石匣人呼吁,如果说能有一天石匣在复原,希望石匣这种繁荣可以为现代服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文:梁斯钰

摄:蒋卓洋

编辑:付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