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临时工”,陈遇活得很滋润,很踏实,朱元璋赏他金银,他欣然接受;朱元璋让他写公文,他欣然领命。只要不做官,陈遇怎么都行。相比于陈遇,刘伯温受封后,第二年“赐归老于乡”(《明史?刘基传》),虽然急流勇退,但其显赫的头衔、政治上的影响力,仍让朱元璋不放心,最终离奇死亡。
陈遇比刘伯温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对功臣、勋贵的态度。刘伯温此人嫉恶如仇,锋芒毕露,对看不上的人不留情,因此树敌太多,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人都对他恨之入骨,连他本人都说“臣疾恶太甚”(《明史?刘基传》)。陈遇与刘伯温相反,“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明史?陈遇传》)。最终的结果,刘伯温被排挤出局,陈遇在朝廷人气愈高。
在谋略上,陈遇也不次于刘伯温。刘伯温“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明史?刘基传》),其才干偏重于外事。陈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明史?陈遇传》),更偏重于内事。家和万事兴,内事搞好了,外事才能顺利开展,陈遇的功劳不在刘伯温之下。
陈遇虽然有功,但因其为人低调,且不在体制之内,故“其计画多秘不传”。即便如此,朱元璋待他相当尊敬,“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明史?陈遇传》),故陈遇有“金陵第一人品”(《金陵琐事》)之美誉。相比而言,朱元璋仅呼刘伯温先生。
据《画史会要》记载,朱元璋三次到陈遇家,显然朱元璋拿陈遇当朋友处,而非残酷的君臣关系。对于陈遇不肯做官,朱元璋有过一番评价,“士之有志节者,功名不足以介意,朕不强卿,以成卿之名”。不做官,说明你陈遇志节高雅,是真正的士人,真正的君子,我不勉强你,以此来成就你的名节。一个不贪恋权势,不贪恋富贵的人,陈遇“命爵辄辞,终成其高”(《明史?陈遇传》)。
陈遇为朱元璋效力约二十年。洪武十七年(1384年),陈遇卒,享年七十二岁,赐葬钟山,与朱元璋的明孝陵在一起。陈遇非官非贵,能得此殊荣,足见其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分量。对于陈遇,《明史》赞曰“陈遇见礼不下刘基,而超然利禄之外”。应该说,超然二字,正是陈遇比刘伯温更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