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战国四君子,信陵君比其他人强在哪里,可被称为唯一的真君子

2020-09-05 23:37:27 作者: 同是战国四君

而据《史记》记载,在一旁陪侍孟尝君的平原君,亲眼看着孟尝君杀害自己的子民,却无动于衷、无所作为,从此处可以看出,平原君绝非君子做派。

孟尝君

除此之外,孟尝君还有一事也注定了他不能被称为真君子。从古至今,叛国者都不被世人所原谅,而孟尝君居然帮助别国攻打自己的国家,不仅打破了原则,抛弃了信仰,更是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他为了一己私欲,勾结秦国、赵国攻打齐国,于情于理于道义都不合理。

另外,孟尝君招揽门客百千余人,却没几个正经能用的,说明孟尝君眼光不太好,不能慧眼识珠,不过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孟尝君并不在乎门客的质量,他只在乎造出的阵势是否合乎自己心意,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孟尝君都是铺张浪费、虚伪至极,这样的人怎么当得起君子之名?

孟尝君

以上三人,虽然位列战国四君子之位,但却严重德不配位,行为举止甚是恶劣,完全不足以被冠以君子的头衔。纵然他们三人在各自领域都有些建树,但也不能掩盖他们的罪行,遂君子一说着实令人难以信服。反观战国四君子中,剩下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才是一位能真正被称为君子的人。信陵君仁爱不虚伪,各方面颇有建树

信陵君一生可谓传奇,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四君子中其他三位招揽门客都有着造势之嫌,而且纵使门客骄奢淫逸。而信陵君招揽名士,其目的是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对于那些品行低下之流,信陵君一硬拒绝,可以说,他毫无私心可言,不仅如此,信陵君看淡生死荣辱,广纳天下有志之士,心胸宽广,这一点是其他三个"君子"远远不能比及的。

在信陵君身边留下的门客学一千来号人,信陵君将他们派往国土边疆、朝廷官府等地方,尽力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因而常常被人称赞一心为国。再者,信陵君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对待门客和人民均以慈爱闻名,这与孟尝君那种视生命如草芥的恶劣品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才是一个君子该有的品格和风度。

信陵君

与心胸狭隘的孟尝君不同,信陵君则是心胸宽广,另外,在军事领域方面,信陵君也拥有不菲的成绩。战国时期,秦国实力强劲,常常强取豪夺,搅得其他六国不得安宁,偏偏还拿它没有办法,谁让秦国实力强劲呢,因此,其他各国大多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

在一次秦国攻打赵国的重大事件中,别的国家选择观望,以保全自身,即使赵国向它们求助,也还是没有国家肯帮助它,魏国因为忌惮秦国的实力,也选择了按兵不动。

眼看赵国就要亡国,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于度外,借魏王小妾之手窃得,夺取了魏国兵权。不仅成功击败、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自古以来,饱受称颂,这件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窃符救赵"。

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在窃符救赵后,秦国便开始报复魏国。面对秦军的千军万马,魏军在信陵君的指导之下,浴血奋战,并及时向别的国家申请求救,最后集结多国力量共同对抗秦国,最终使得秦军大败而归。信陵君两次带军战胜秦国,不仅巩固了魏国的地位,还打击了秦国嚣张跋扈的气焰,使得秦军不再敢随意发起战争。

此外,信陵君还有一本关于兵法的著作《魏公子兵法》,更能说明他在军事上的才干和建树。

信陵君窃符救赵

无论是从个人品行,还是国家大义方面,信陵君都能称得上是君子,其余三位不是个人作风有问题,就是做出叛国之举,实在是不能与信陵君相比。

所以,所谓的"战国四公子"的评判标准,更多的是由知名度和出身,而真正应该作为标准的个人品格作风和民族大义则被抛之脑后。与信陵君的行事作风相比,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的君子之位,确实有些名不副实了。从这个方面来讲,战国君子这个头衔,恐怕只有信陵君真正担当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