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忠臣良将,却被说成祸国奸贼,杨家将大反派,千古奇冤潘仁美

2020-09-06 23:36:02 作者: 一代忠臣良将

从杨业对潘美哭诉可以推测,两人的关系应该不错,而从《宋史》的描述来看,潘美作为主帅,其实是和副帅杨业站在同一战线的,只是拗不过监军王侁,或者说没有拼死力争。

因为杨业的战死,大将军潘美被降职三级,监军王侁和刘文裕被革职发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这场指挥失误中,潘美虽是主帅,却不是主要责任人。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主将潘美,要听监军的指挥?这就要聊聊大宋历史了。

北宋是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建立的,正因为这特殊的建国方式,宋朝皇帝对于武将专权非常忌惮。从建国初的杯酒释兵权开始,到贯穿两宋的重文人轻武将,无一不是体现这一点。而相较于用人不疑的宋太祖,弟弟赵光义可以说把对武将的不信任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两项措施,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太宗朝对外作战屡屡失败的根源之一。

宋太宗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有两个“创意”,第一是“阵图”,每逢出征,皇帝就给将军发阵图,告诉将军到了前线怎么布阵怎么打,可以打败仗,不能不按阵图。《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赵光义肯定不懂。宋太宗的第二个创意是监军。监军当然不是赵光义首创的,但是赵光义“发扬光大”的,每次打仗,太宗都会派出好几个监军,这些监军直接代表皇帝,权力极大。监军一方面监督主帅有没有按照阵图打仗,另一方面还可以直接对主帅指手画脚,比如那位害死杨业的王侁。潘美虽是主帅,但当王侁说要撤出陈家谷的时候,“美不能制”,就是潘美并不能制约王侁。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应该看明白了,在杨业战死这件事上,潘美确实有过错,但他的责任其实很有限。强令杨业出兵,并不按计划救援的王侁要负主要责任,另一个监军刘文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抛开这些前线将领,还有一位隐藏的大人物难辞其咎,他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只是我们的史书和演义都比较客气,除了亡国之君,很少直接批评皇帝。

以上,就是潘美和杨家将的全部交集。其余所有的关于潘仁美迫害杨家的事,全部都是编的。至于六郎杨延昭亲手杀死潘仁美的故事,那更加是绝无可能。擅杀大臣,这是等同谋反,诛九族的大罪,本人要被凌迟处死。

从正史角度,在北宋一朝,战功赫赫的潘美,可以说是仅次于曹彬的武将第二人。《宋史》中两人的列传在同一篇。曹彬去世,追赠中书令,济阳郡王,谥号武惠;潘美去世,追赠中书令,谥号武惠。两人都被追赠中书令,两人谥号都是武惠,这个谥号是宋代对武将的最高褒奖,两宋几百年,只有这两位。两人后来都配飨太庙,被追封为王。甚至到了明朝,朱元璋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北宋两人入选,正是曹彬和潘美。潘美的这些殊荣,可以说是人臣的极致,其地位远远高于那位“被他奸计害死”的杨业。

明明是千古名将,却因为说书人的那张嘴,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或者以讹传讹中,变成了一代奸臣,被世人骂到不能翻身。历史的笑话,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

最后,还是用一首自己写的小诗来结尾。

《汗青》

丹心铁血付笑谈,

将军且作等闲看。

汗青本是煮茶物,

亦无功过亦心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