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那些事:开创“文景之治”的明君,岂是“仁厚”二字能说尽的

2020-09-09 00:01:22 作者: 西汉那些事:

汉文帝刘恒,提到这位君主,我们大多记住了他的仁孝,他也是提倡以“仁孝”治理天下仁君,推行“无为而治”是国策,却不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对策,因为吕氏覆灭和刘盈一脉灭绝就是刘恒的前车之鉴,为此他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日益做大的诸侯,和看上去十分可靠且忠于刘氏的功臣勇将们。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史记·孝文本纪》

刘恒被功臣们选为接班人以后,并没有立刻进京,他并不信任陈平、周勃的话,因为这些人的甜言蜜语,并不能掩盖他们双手沾满了鲜血的事实,功臣和刽子手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谨慎:面对巨大权力的诱惑,刘恒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选择了慎之又慎。

刘恒很谨慎,他一定要首先搞清楚陈平、周勃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代王手下也各执一词,有的说应该去机不可失,有的则说功臣们居心不良不能自投罗网。刘恒不想布诸吕的后尘,于是他派出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去打探消息。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史记·孝文本纪》

薄昭回来以后,对刘恒说:“不用怀疑,我们去就好了!”对于舅舅薄昭,这个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人,刘恒不仅仅是信任而是依赖,因此刘恒对于薄昭的话深信不疑,他带上了近臣六人出发进京继位。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史记·孝文本纪》

到了高陵后,刘恒停下了脚步,他知道距离巅峰最近的是地狱,权力这个东西会让人失去理智和判断,刘恒在这时选择了冷静。他让宋昌先进京观察情况,看看陈平、周勃是否言出必行,以便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史记·孝文本纪》

刘恒进入未央宫后,连夜拜心腹宋昌为卫将军,也就是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宋昌就已经进入南北军,掌握了南北军的指挥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同时刘恒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保卫自己的安全,控制了内外大局以后,刘恒才坐在前殿,直到这个时候,他的心才算是安稳下来。老辣:颁布诏书名正言顺,论功行赏安定人心,明升暗降操控实权,雨露均沾固本培元。于是夜下诏书曰:“闲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史记·孝文本纪》

刘恒颁布诏书,确认“诸吕之乱”的存在,吕氏的罪名是谋逆,他们想颠覆刘氏天下,为自己的继位有了一个合适的理由,因为如果不说诸吕作乱的话,他继位为君就不是名正言顺而是犯上作乱了。他这样做达到了两个目的:第一为自己继位登基正名,第二安抚参与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和诸侯之心。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史记·孝文本纪》

单凭借一份诏书,显然不足以安抚陈平、周勃这批功臣以及诸侯们躁动的心,于是刘恒对参与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们,纷纷加官进决。而对于宗室诸侯们,则把吕氏夺取的土地又还给了他们,以表示自己并没有削弱宗室诸侯,铲除功臣勇将势力的心思。人或说右丞相曰:“君本诛诸吕,迎代王,今又矜其功,受上赏,处尊位,祸且及身。”右丞相勃乃谢病免罢,左丞相平专为丞相。——《史记·孝文本纪》

不久后有人士给周勃分析说他应该主动放弃丞相之位,因为他的功劳太大了,在朝廷中的威望又高,如果长期把持高位对自己不利,将会大祸临头。周勃很识时务,他说自己身体有病,无法继续担任丞相的职务,刘恒并没有尽力挽留,而是爽快的答应了周勃的请求,这样一来就剩下陈平一人为相,陈平、周勃的黄金搭档被拆散了。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复以绛侯勃为丞相。——《史记·孝文本纪》

不久后,体弱多病的陈平去世了,周勃又被刘恒叫回来官复原职,继续做大汉丞相。但周勃是将才,却不是做丞相的料,在丞相的位置上漏洞百出,不久后又被刘恒找到了破绽,于是周勃再次免职赋闲在家,周勃担心自己的安全,整天在家穿着铠甲戒备,结果被人诬告有谋反之心,差点就人头落地。绛侯勃免丞相就国,以太尉颍阴侯婴为丞相。罢太尉官,属丞相。——《史记·孝文本纪》

至于铁三角中的勇将灌婴,为迎来了他悲壮的结局,他死在了战场上,不过首先是把灌婴安排在了丞相的位置上,让他接替周勃的位置。太尉这个最高军事长官的位置,不再由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担任了,灌婴和周勃一样都是行伍出身的粗人,怎么能做好丞相的工作呢?因此这一安排,是汉文帝刘恒有意为之,目的不言自明。其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史记·孝文本纪》

匈奴人入侵了,为了回击匈奴人,刘恒派遣丞相灌婴率领部队出击匈奴,这个安排本身就有问题,如果说是太尉带兵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现在灌婴的职务是丞相,居然被派上了前线,难道真的是大汉无将可用,需要把七十多岁的老人派上战场吗?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