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虽有才学与想法,终究却是在心志魄力上勉强了些

2020-09-14 19:33:00 作者: 宋仁宗:虽有

三、为何"庆历新政"最终沦为弃子

1其一权贵关系盘根错节并非朝夕可改

宋仁宗以及他组建的改革班底太过激进冲动。自开朝以来便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如何能轻易地被打破。他们的手段太过直接不讲究策略,在裁撤官员问题上不留情面,将诸多无关这场利益纷争的人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如此便令对手轻而易举地拿下话柄,利用自身经营多年的舆论关系网,迅速将改革的恶劣后果与不良影响无限放大,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人心不齐如何能成事?

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如同鸡蛋壳般,如果从内部打破就代表新生命诞生,从外部击碎只能是覆灭的结局。

改革派们只想通过几人之力与整个利益阶层抗衡实在是自不量力。这些权贵之间不仅有着利益输送,更有血缘姻亲的关联,于情于理,他们都会抱团反击。改革的制度文字在这些人情世故面前显得着实苍白无力。

庆历新政的改革出发点毋庸置疑是正确的,但终究是文人之见,忽视了国本的重要性。

2其二动摇了宋朝治国根本

何为宋朝的治国根本,以文治国,偌大的士大夫阶层就是宋朝治国的坚实力量。正是因为对士大夫阶层的礼遇与厚重才使得宋朝拥有了谦和的国风,终结了武人当道的混乱与暴虐。

可是庆历新政却在动摇否定这个根本。大刀阔斧的改革,令许多官员瞬间失去自己的地位,使得整个士大夫阶层人心不稳。府兵制的试推行更是令军人的权势比重加深。

这样的改革方向无疑就是向宋朝的祖法挑战,一旦失败,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没有人可以承担。宋仁宗自然是不想令自己的声誉受损,毕竟他是期望庆历新政可以为自己的政绩添上漂亮的一笔的。

即便是拥有才学与革新精神的改革派们,也在推进改革时发现诸多阻力,更察觉出坚持推进的后果。成是仁宗英明,败他们便失去所有。最终这场改革在外部的压力,以及内部诸位的惶恐里迅速被放弃。没有人愿意成为替罪的羔羊。

3其三人性的贪婪与软弱最难治愈

贪婪与软弱是人性里难以治愈的缺憾。那些当朝权贵如何不知晓这些旧制对宋朝的损伤,但他们都被绑在利益的船上无法停下。能有几人堪破荣华富贵的迷惑,又有多少人真的有勇气走向主流的对立面。

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虽初时意气风发,但这些底气是宋仁宗给他们的。一旦宋仁宗动摇,他们的那些叛逆与勇气也就烟消云散了。习惯了宋朝士大夫礼遇的官员很难拥有活力,因为国策他们可以永享厚待。

而对军制的改革也是同样的道理,失去利益的不仅是那些贵族官僚,普通的士兵也不适应需要自己辛劳才能换取生存的运作模式。或许,从来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的惰性一旦养成,便很难更改。

四、总结

庆历新政的失败,后人的评价多集中在政策过于激进不留余地上,诚然这是庆历新政失败的重要缘由之一。

除此外,这次改革失败也与领导者有脱不开的关系,从历史上改革成功例子里不难看出,改革君王的魄力至关重要,商鞅不遇秦王,董仲舒遇到的若不是汉武帝,那么他们的变法也未必会成功。

宋仁宗虽有才学与想法,却终究在心志魄力上勉强些。而再追究根源,还是要从宋朝过于浓重的文弱气息说起,正是这般温润的气质熏陶,令整个宋朝的君臣民都有些人浮于世的安逸颓唐。

参考文献:

《宋史》

《资治通鉴》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