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不像汉初拥有高度自治权,为何大明王朝还是被侵蚀掉了?

2020-09-16 19:33:01 作者: 明朝藩王不像

2. 变相圈禁,以防靖难发生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朱棣上位以后,虽然没有继续推行朱允炆的削藩之策,不过他以更加柔和的方式,达到了他自认为更好的效果。建文帝是直接夺其封号,废其爵位,如此自然引得大家不爽。

他们心里会想,朱元璋是你爷爷,那还是我们父亲。凭什么全天下都让朱允炆这个毛头小子占据着。所以,朱棣上位以后并没有这么直接的削藩。他先是给那些被建文帝夺去爵位的人,恢复了身份,并且给予其一定的优待。

很多人因此就认为朱棣的胜利,就是藩王的胜利。大家开始变得愈发膨胀,朱棣先是给予其书面教训,若还不知悔改,就借机将其铲除,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与此同时,他也着手削减藩王们的护卫,还将他们都从边疆调往内地。

这就违背了朱元璋当初封王拱卫疆土的意愿。朱棣还下令"王府不得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领一钱一物"。那些藩王们不能出自己的封地,时时刻刻都有人监督着,这就如同被下了禁足令一般。而藩王再也无法左右朝政,对皇权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三)、侵蚀王朝骨髓的蛀虫

那些藩王们既然不能参与朝政,左右军政,就开始变得极其无聊。虽然朱棣夺去了他们的很多权力,但毕竟还是正儿八经的皇家子弟,待遇自然不会差。更何况,明朝一直到朱瞻基去世,那都是国富民强的,养活这些藩王们毫无压力。那为何大明王朝最终还是被侵蚀掉了?

1. 朝政衰败,而藩王仍不知悔改

藩王们平日里困在府中百无聊赖,就开始豢养姬妾,然后生很多很多的孩子。这些世子们,那都是需要朝廷养活的。当时仅朱元璋就封了二十多个藩王,虽然后来数量有所减少,当时藩王们都很能生育,毕竟平日里闲来无事,找个乐子总是好的。

明朝的宗室子弟越来越多,这些人都需要靠着朝廷的俸禄过活。国库充盈的时候,那还好说。但是到了中后期,天灾人祸不断,还出现了很多荒淫无度的皇帝以及祸乱朝纲的臣子,国家的税收自然就入不敷出。

照顾流民百姓还应付不过来,还要应对关宁前线的边防战事,还要维持正常的官僚体制,此时的藩王就成了大明王朝沉重的负担。可是皇帝也没办法,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养。毕竟,花点银两,总比逼着这些人造反要强之百倍。

2. 压垮大明的稻草之一

受到小冰河期的影响,明朝末年北方地区常年颗粒无收。朝廷不敢舍弃藩王们这些个累赘,又无法拿出足够的赈济灾粮,因此陕西各地一时之间涌现出了一百多只起义军。他们最初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吃饱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藩王们依旧我行我素,他们个个吃的油头粉面,但就是不肯拿出银两来帮助受灾的百姓。就连他们养的宠物,都比人吃得好。当时李自成攻入洛阳,发现福王朱常洵家财万贯,奇珍异宝无数。

所以,他将福王的私财全部瓜分给部下和百姓,还将福王和他养的鹿一同烹饪,名曰"福禄宴"。百姓们对此纷纷叫好,也很欣慰终于能吃顿饱饭。而当时的大明皇庭,却是左支右绌,根本无力赈济灾民也拿不出足够的军费对抗关外的大清。

其实福王就是众多藩王们的一个代表。他们虽然不再参与朝政和军政,但那都是称霸一方,坐拥金山银山之人。而他们的钱财,不都是来自朝廷的税收,来自百姓的血汗。

如果没有这么多享受特权待遇的藩王,明廷就不会在后期财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拿不出足够的银两。

结语:

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他把自认为是私有财产的天下分给了子孙后代,又不给其治理地方之权。如此一来,他们可以替天子守卫江山,又不会成为皇帝眼中的心腹大患。

可是在权力面前,亲情是显得如此单薄。朱棣也认为夺了藩王的权力,就该以好吃好喝好招待弥补他们,不过这些蛀虫们繁衍的越来越多,最终将整个大明王朝都啃噬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