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为姓 就要个“理”

2020-09-23 18:33:07 作者: 以李为姓 就

后来,虽然出于方便书写和记忆的需要,“廌”从“灋”中隐去,简化为“法”了,但是,作为深层次的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獬豸的意义从未消失,依然代表着人们对清正、纯净、明亮的向往和追求。

这其实也深深地折射着世界民族的文化和智慧。那些心理阴暗、一肚子诡计、满脑子阴谋的人,是因为智力不够。尽管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在整体上,足够聪明的、进化得更好的人群,通常会倾向于选择公平、正义,更容易具有坦诚、善良的品质。

李子,也懂得这个理。当然,皋陶不会想到,自己的后裔会有如此遭遇,以至于必须依靠李子,才能延续下去。而依靠李子存活的李利贞也不会想到,以他为始祖的李姓,会壮大起来,像李子一样,漫山遍野。

保全了“理”的李子,也成就了“李”。

开枝散“李”

唐朝盛行改姓之风

李子,不仅处处有,还品种繁多,品目繁杂。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李,绿叶白花,树能耐久,其种近百。其子大者如怀如卵,小者如弹如樱。其味有甘、酸、苦、涩数种。其色有青、绿、紫、朱、黄、赤、缥绮、胭脂、青皮、紫灰之珠。其形有牛心、马肝、柰李、杏李、水李、离核、合核、无核、匾缝之异。其产有武陵、房陵诸李。早则麦李、御李,四月熟。迟则晚李、冬李,十月、十一月熟。又有季春李,冬花春实也。”

李姓,也像李子一样。成年后的李利贞在苦县成家并生儿育女,后来又带着整个家族迁徙到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李姓在那里开始扩散。西汉时期人称“飞将军”的李广,就出自陇西李氏。不过那个时候,他们还只是个武将世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直到东晋十六国,天下陷入乱世,陇西李氏趁乱崛起,尤其是从李广的十四世孙李弇那一代起开始学习儒学,李氏地位才迅速上升,到北魏时已经成为可以影响中土的豪门大族。特别是李弇的十世孙李渊成为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之时,李姓就越来越多了。

李渊和他的继任者们仍以皋陶为李氏始祖,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皋陶为“德明皇帝”,即“大唐德明皇帝”,他们让李姓数量猛增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赐姓。据南宋学者罗泌撰写的《路史》记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因立功而被赐“李”姓。

赐姓,是帝王对人才的赏赐和笼络,帝王也常常因此而得到稳固江山等方面的丰厚回报。李渊第一次赐姓是在他刚刚登基为帝的武德元年,获此荣宠的人本名徐世勣,后为李世勣、李勣。李勣早年投身隋末起义军瓦岗军,在李渊称帝后随首领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李勣还兼通医学,参与编纂了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唐本草》,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佚。

李勣没有辜负李渊。在李勣这儿,李渊是成功的。但李渊也有不成功的例子:武德三年,被李渊赐姓的刘季真,就反复无常、并不感恩。刘季真之父刘龙儿在隋末战乱中拥兵称王。刘龙儿死后,刘季真依靠突厥的力量,侵扰唐朝边疆,被李渊打败而降。李渊除了赐他李姓之外,还将他任为石州总管、封为彭山郡王。但刘季真很快又伙同隋末军阀刘武周等人反对唐朝,兵败后投奔隋将高满政,不久被杀。

可见,赐姓也有风险。而大规模赐姓,还是成为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改姓之风的盛行,更让李姓如雨后春笋,不断冒出。唐末诗人温庭筠说:“自从令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温庭筠这并无赞赏之意的感叹,也道出一个事实,即李氏宗族对大量异姓的吸收,是百家姓中其他姓氏所不能及的。也许,既繁衍生息,又广纳他姓,不断存良去莠,汲取各个姓氏的优势和活力,是唐朝昌盛和繁荣的原因之一吧。

这或许也像了李子,小小的它,不也包含了苦、酸、平、甘、香、微温、微寒等诸多性味,甚至还带着那么一些微微的毒,才口味独特么?

李子,要的就是这个理儿呀。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