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卫所内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立下赫赫战功,后因何落幕

2020-09-24 00:03:47 作者: 明朝卫所内士

3南北调操致逃兵日增

明初规定,补充卫所的士兵,皆要从参军地方征发到边疆地区,而且实行南北方人互相对调。

这种制度与人民安土重迁的观念发生较大冲突,由于远离家乡,有走到半道就病死的,或者水土不服,到卫所地又死掉的,军士畏惧对调产生的逃亡现象不可避免的发生。此种因调补而逃亡军士的数字难以核定,但数量很大。

这种更戍制度虽然弊端重重,却一直因为明朝统治者固守祖制而没有消除。使军丁逃亡的范围日渐扩大,数量日趋增多,终至军伍空虚,直至崩溃。

4宦官典兵致军纪败坏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曾严厉禁止宦官"预政典兵"。明朝"中官典兵"是由郑和开始的,郑和那时还是坚守军纪的。

到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时,出现极大的变化,王振权倾朝野,公候将相见到他时都要卑躬屈膝,军士当然任其指使,他的弄权乱政致使军纪败坏,军力极弱。直至发生土木堡之变,京师三大营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及至明武宗时刘瑾专宠,进一步败坏军制。都指挥一下想要升官求实缺的,只要求得刘瑾的一张纸条,兵部立刻执行。

边军管理失控,军队贪腐成风,军士受压日重,宦官激变军队的事情层出不穷,军队因不堪忍受宦官或将官恣意凌欺而暴起杀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塞上一带尤为严重。

如此戕官杀将的军队,哪还有军纪可言,又何谈统率和服从。这样无组织无纪律的军队,哪里又谈得上捍卫国家,这也是明卫所制度日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5克扣军饷致士气衰落

明初大力推行屯田时,卫所垦田产出之粮食,除供屯军自已食用外,还足够给本卫的官军发放薪俸。可是到明中叶后情势大变,因军户田地被将官豪强兼并掠夺过重,粮饷已是不敷使用。

月粮收入减少,足以致军士于死地,更何况再加上将领的剥削呢,无可奈何之下,军户逃亡者日重。

卫所军制,军人一人逃跑,则表示将家产尽数抛弃,妻子及田地,都会被他人收入手中,在卫所里,多少妻离子散走死逃亡的人间惨剧不断地上演。

此外,严嵩父子专权时期,官员纷纷贿赂其门,使军法破坏殆尽。欲取媚者又多挪用军饷以作进身之资,边军生活状况越发更加不堪保命,人心惶惶,活命尚且不能保证,何谈军力。因此,明卫所军力在明中叶以后,渐成强弩之末。

明代的卫所,对于那些高官权贵就像一块肥肉,大量的军田、无偿的人工,都是他们的发财之道,明朝几代皇帝都曾动过改革军制的想法,却均因阻力过大,纠葛过多而无奈作罢,甚至他们自己亲族亲信的私人利益也大大深入其中。

即使张居正改革也只是回光返照,无济于事。

三、明代的卫所制,兵是核心,田是根本

一旦田地被占用,粮食不够家庭食用,再加上日渐繁苛的役作,以及地方势力将屯田税收、交粮纳差等强加到军户头上,使得军心早散,军纪早无,兵士无奈大量地逃亡。

将官欺上瞒下,吃空饷不亦乐乎,却没有去想一想,缺兵少将的兵营还能叫兵营吗,没有兵的军队又怎么能有战斗力呢。

加之朝廷和军中行贿索贿之风盛行,广大军士受到层层剥削与迫害,于是发生诸多奋起抗争的事件。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直到全面崩溃。

小结

"班军"、"占役"、"克扣军饷"、"中官典兵"等与卫所制相伴发生的弊端是造成卫所军伍衰落的直接原因。然而所有这些弊端的发生和恶化,根源都是明代政治腐败的逐步加深,统治阶层的贪欲逐步失去约束。

贪欲是罪恶之源,它使明初强大到依为支柱的卫所制,仅仅在一百余年里就走向了崩溃的世界,并且还成为祸乱的一个主要根源,伴随着渐趋腐朽的明王朝逐步走向消亡。

参考文献:

《明史》

《明经世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