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李秀赢了桐城之战,为何不去援救九江的林启荣

2020-10-07 13:19:49 作者: 陈玉成李秀赢

行文至此,乃是本文框架内,意生寺之战前鲍超与陈玉成时空距离最远的一次。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个冤家都攻不下想攻下的城池。所以陈玉成与鲍超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寿州城下临风洒泪,一个在小池口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小编之前说过,福济趁着天京之变,收复了不少失地。咸丰待满人一向大方,所以对福济又是封太子太保,又是赏头品顶戴,馋的曾国藩不由得心酸眼热。等到陈玉成李秀成联手战桐城,福济第一时间给咸丰打了个报告,他自己说自己得了重病,打算回北京调养。咸丰龙颜大怒,严词不准。

不过,大清帝国毕竟有着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家底在那儿摆着呢!咸丰在北京运筹帷幄,指挥其它省份源源不绝的向安徽输饷输兵。到了咸丰七年三月,清军渐渐势大,太捻联军算是打到了瓶颈。

下一步该何去何从,陈玉成与李秀成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转眼又是阳春三月,安徽大地草长莺飞,万木葱茏。然而,安徽人民却没有心情欣赏春光的明媚。原因是咸丰六年,皖北大旱,赤地千里。到了咸丰七年,春耕又因为战乱无法顺利进行。于是,无数饥民诞生了,他们嗷嗷待哺,把目光投到了邻省湖北。(2)

其实,在咸丰六年,湖北也发生了各种花式的自然灾害,不过,pk抓民政,胡林翼和曾国藩之间能隔着100个福济。在胡林翼的领导下,湖北省不但完成了咸丰七年的春耕,而且庄稼长势喜人,眼看到四月份就要迎来个大丰收。

消息传来,安徽人民比湖北人民还高兴。他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接着,这些人扶老携幼,准备到湖北吃大户去。不过,用膝盖想也能知道,饥民们扛着一张嘴就敢往湖北跑,湘军铁骑一定会把他们剿个稀巴烂的。

陈玉成与李秀成一合计,知道机会来了。他们决定把这些灾民组织起来,发给他们武器,对他们进行粗浅的军事训练,再带领他们反攻湖北。而湖北的粮食就是饥民大军的军粮。

如果成功,太平天国将会收复湖北失地,九江的局势也会大大缓解。即使失败,被湘军赶回安徽,也不是赔本生意。天京之变后,太平天国人才流失极其严重,连不少老兵都唱着“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的歌谣,“打起包裹回家转,依旧做长工。”去了。所以,反攻湖北无论输赢,活下来的,都将成为太平天国的新生力量。

因为太平天国一方史料的缺失,我们看不到他们反攻湖北的军事计划,但小编根据清方奏报中太平军的动向,分析出了一个大概。最初,陈李计划兵分三路。第一路以新地盘六安、霍山为后方;第二、第三路以老根据地安庆、桐城为后方。

咸丰七年四月四日,陈玉成李秀成自六安、霍山进军,一举占领了安徽与湖北交界处的英山。随后,他们以英山为起点,进兵湖北罗田。

所以说,反攻湖北一开始,依旧是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另外一个姓李之人从武昌城里跑出来,大喇喇的插足在陈玉成与李秀成之间,搅的二人无法继续使用双剑合璧模式不算,原定的三路进兵也最终变成了两路。

此人,就是湖北按察使李孟群。

原来,陈玉成和李秀成联手打桐城大捷时,福济向咸丰求救。咸丰下旨,命其它省份出兵出饷帮忙。湖北挨着安徽,穷而悍,所以得到的旨意是出兵。我们知道,湖北的一把手有两位,一个是湖广总督,满人官文;另一个是湖北巡抚,湘军统帅,汉人胡林翼。官文当然不舍得派同为满人的都兴阿去,胡林翼更不舍得派湘军大将李续宾去。于是,他们把目光盯在了湖北按察使李孟群的身上。

李孟群是河南人。对于祖籍东三省,北京内务府出身的官文来说,他是南方人;对于湖南益阳人胡林翼来说,他又是北方人。而且,胡林翼和官文都吃米,只有李孟群吃面。所以咸丰的圣旨一到,总督便与巡抚联手,把臬司排挤去了安徽。

然而,清政府的效率,大家都知道的。咸丰七年二月一日,陈玉成和李秀成在桐城大破清军。大约两个月之后,即三月二十六日,李孟群方才率领着东拼西凑出的2500兵勇离开武昌,向安徽进发。他取道罗田,正好遇到杀气腾腾的陈李联军。

那么,官姥姥不疼,胡舅舅不爱的李孟群和他的杂牌军挡得住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双剑合璧吗?

答案是当然能!

李孟群是个很厉害的人,小编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只谈一点吧!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曾经请著名画家吴友如绘制了一套《平定粤匪功臣图》,共48人上榜,李孟群排在第16位,还在鲍超之上。可见,李孟群不是吃素的。李孟群一边发兵,一边以按察使的身份调动当地团练。结果,在李孟群的指挥下,清军不仅击退了陈李联军,还越境安徽,于四月十一日拿下了英山。接下来,李孟群从英山出发,北进安徽,打算收复六安和霍山。

那么,为什么这次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双剑合璧玩不转了呢?

小编认为有以下两点:

1、六安和霍山毕竟是刚刚开辟的疆土,太平天国的统治并不稳固,无法有效发挥后勤的作用。

2、新联合的捻军靠不住。陈玉成和李秀成以六霍为根据地,显然是想借此把捻军引入湖北。按说,太捻刚刚会了一次师,两军还合兵打了很多仗,太平军反攻湖北,捻军应该把擅长的马队开过来帮忙吧!然而,在这次攻鄂行动中,捻军根本就没有出现。怪不得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二日,陈玉成在湖北黄州会晤英国领事巴夏礼,把捻军称之为“飘忽不定的抢掠者”。天京陷落后,李秀成在囚笼中写自述,更是用“听封不听调”这句话概况了捻军的特性。(3)

因此,陈玉成和李秀成调整了反攻湖北的计划。他们决定,原定的三路进军变成两路,放弃六安霍山一线,以太平天国的老根据安庆等地为后方。不过,六安和霍山是太平天国刚刚打下的疆土,也得有人在这儿盯着。于是,二人做了分工。天京之变前,陈玉成多在湖北活动,李秀成多在安徽活动。所以,陈玉成指挥攻鄂;李秀成负责守卫六安和霍山,抵挡李孟群的进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