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高梁河之战失败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

2020-10-10 04:06:41 作者: 宋太宗高梁河

2. 急于求成,心急何以占燕云

在打下太原以后,宋太宗就有些利令智昏。他是出于一个赌徒的心理,去攻打辽国。这其中,侥幸心很强,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和部署。三军疲惫,又要长途奔袭,着实有些鲁莽。不过在赵光义看来,时间就是金钱。

他就是要孤注一掷,自己没做好准备,那敌人也没做好准备。要是等双方都准备好了,还怎么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赵光义实在是太过着急,着急到连战略都没有商议好。

他本着"擒贼先擒王"的原则,心想着攻下了幽州,辽国自然就作鸟兽散。

但既然如此,总该要想好如何阻击敌人的救援。毕竟,南京是辽国最重要的首都,是它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只要此地被围,他们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的驰援。可宋军根本就没有想过围点打援的问题,所以辽国人的援军一出现,宋军全体都慌了神。

战机虽然瞬息万变,但不应该打无准备之仗。最基本的战略问题,的确应该有所筹备。

(三)、重外虚内,大后方尚不稳定

北宋是出了名的国富兵弱,不过国富,那都是到了仁宗才出现的。太祖,太宗年间,刚刚结束战乱,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再加上小农经济抵御灾害的能力很弱,而北宋又不是以战养战的游牧政权,长期打下来,百姓们肯定吃不消。

1. 只侧重城池得失,而忽略掌握主动

不得不说,在宋辽战争前期,宋太宗的出其不意的确能达到一些致胜的效果。宋军也能够反客为主的掌握了主动权,而围堵燕京,就等于让主动权于他人。只顾着围困那一城,没有围点打援不说,还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同时,在发动战争以前,武将们的劝阻并非毫无道理。宋朝的百姓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粮食,供给军队使用,还因此爆发了一些小规模的起义。同时,燕云之地,北高南低,很适合辽国的骑兵作战,而不适合宋朝的步兵。

他们很容易遭受敌人的个个击破,运粮线路,也容易被掐断。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赵光义的能力水平不行。他本身是处理内政的,却偏要在军事上掺和一脚。诸葛亮也很擅长出奇制胜,也未曾败的像他那样惨烈过。

2. 雍熙北伐,再度以失利告终

其实,赵光义本身还是有很多优点的。比如,他很擅长吸取失败的教训。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他痛定思痛,分析各环节的漏洞,准备再度出击。为了防止拥立的现象出现,他发明了"将从中御"的制度。为了避免一败皆败的情况,他选择了分兵三路。

雍熙三年,曹彬,潘美,杨业,米信等人率领东,中,西三路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军幽云。这次也是前期还算顺利,后期一败涂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赵光义指挥能力不行,而东路军轻敌冒进,西路军内行指挥外行,老令公杨业惨死。

在这两次北伐中,北宋国内民生凋敝而辽国人也彻底的看透了北宋的军力。真宗年间,他们决议主动出击,自幽云南下,入河南。赵恒仓皇的御驾亲征,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而西夏在不久以后,也选择自立。

北宋对外作战,几乎就没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候。宋辽战争,宋夏战争,皆以其失败告终。只得每年花钱赎回和平,而王朝的北大门,则被敌人控制的更加牢固。结语:

高粱河之战的失利,最大的原因就在太宗皇帝指挥水平不行。他本想着能够学着诸葛亮,一招制敌,但是在将士疲饥的情况下悍然出兵。他也没有分清主次,太过于在乎幽州,而又没有想出阻击敌人增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