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苏东坡,老不读辛弃疾”

2020-10-12 23:38:44 作者: “少不读苏东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公元1181年,辛弃疾早已被免职,闲居带湖,左右无事,去了博山游览,四周景色虽秀美,但他却无心欣赏。

一腔愁绪无法排遣,唯有诗可抒发一二,人至中年,历经沧桑,方真懂愁之一字。

为什么老不读辛弃疾?

只因:若年老还在挥之不去的愁中生活,那你也参不透悲苦,活得不通透,辛弃疾一生的愁与无力感,被侠气和将士之风化解一二。

少不读苏轼,老不读辛弃疾,皆因诗词由心,苏辛所写是自身。

同处低谷,苏轼无论何时都能淡淡接受,且乐在其中,有佛家不争之意。

辛弃疾则是隐忍居多,只要有机会,定要重返朝堂战场,壮志一生未改。

年轻时读苏轼,总会不自觉的学其旷达,佛系的顺其自然,看似洒脱,实则消极,东坡先生的超然物外,是已登高峰,而后遇挫折,方才渐渐悟透的。

年轻时读太多东坡词,一不小心就会走入虚无。

年老时读辛弃疾,常会陷入与他一样的愤懑里,不是每个人都能学曹孟德一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大多数人,回首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望着如今的满头白发,心里也只剩下迟暮之悲。

人数自古有尽,天命从来无常。

老来再读稼轩词,一生将至尽头,读诗越是尽兴,合卷就愈加沮丧。

⊙ 版权声明: 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