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是否弑兄自立?深度分析历史上的“烛影斧声”之迷

2020-11-07 15:23:01 作者: 宋太宗是否弑

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初次听到“点检作天子”的谣言时,十分害怕,秘密告诉家人,担忧宫中人知道了这件事会加害自己。他的姐姐当时正在厨房里做饭,听见后面如铁色,忽然出来拿着木棍追打太祖,说:“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为邪!”等到宋太祖黄袍加身,从陈桥驿赶回京城时,他的妻子王氏与杜太后设斋于定力院。听闻兵变的事,王氏非常惊恐,杜太后却淡定的说:“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言笑自若,不以为意。这说明,杜太后与她的女儿可能知道宋太宗密谋拥立兄长的计划,所以她们告诫宋太祖不要胆小怕事,而且不担心事情不成,因为有匡义与赵普在太祖的身边,“何忧也”。

太祖刚登基时,杜太后的身体还健康,她也常议论军国大事,并且称呼赵普为书记,曾嘱咐他说:“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第二年太后就生了病,临终前还招赵普进来一起受遗命。她先是问太祖说:“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回答说:“皆祖考及太后之余庆也。”不料太后不以为然,认为柴氏失天下是因为国无长君的缘故,并且遗命说:“汝百岁后,当传位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太祖哭着答应说:“敢不如教”,接着命令赵普在塌前写下誓书。

就这样,宋太祖才继位第二年,便在母亲的要求下,确立了太宗的合法继承人地位。从年龄上看,宋太祖比宋太宗大12岁,太宗又比四弟赵廷美大8岁,且赵廷美是庶母所出。而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也就只比宋太宗小12岁、比赵廷美小4岁而已。杜太后这样安排,目的是为了让宋太宗能够兄终弟及,因为她知道,如果没有太宗的密谋,太祖就无法黄袍加身。如果不在自己生前,让两个儿子约定好,宋太祖可能会除掉太宗以巩固权力,太宗也可能与赵普密谋弑君,杀掉太祖然后继位。

杜太后为了避免死后两个儿子互相残杀,才用遗嘱的方式来约束太祖,让他写下誓书,并由当事人之一赵普亲自监誓。

宋太宗赵匡义(939年-997年)

试解“烛影斧声”之迷

按照线索,我们已经可以理清关系了。首先宋太宗与赵普密谋拥戴宋太祖登上皇位,立下汗马功劳,而宋太祖只是被动的坐享其成。但是在他看来,自己是一颗被弟弟与部下操纵的棋子,众人贪图富贵才拥戴他做皇帝,让他承受最大的风险,彼此之间并无恩义可言,只是各取所需罢了。如果太祖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他就得考虑赵匡义会不会不满,因为当初没有他,自己也就无法当皇帝。所以,必须除掉匡义才能保住德昭的位置。

杜太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在临终时给儿子们规划了一个皇位继承的序列。先让太祖传位给太宗,然后再经过廷美传回太祖的儿子德昭。既满足太祖的心愿,也安抚了太宗的情绪。但是宋太祖在晚年时已经逐渐背离了誓书,他利用卢多逊来制衡赵普,并最终解除了后者的宰相职位。赵普离开京城时,怨愤不已,上表自诉,并且提醒太祖不要忘了杜太后的遗嘱,甚至说到:“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委婉的劝太祖不要违背誓言,自己也确实不曾劝太祖改立。

就在临终前那年的三月,宋太祖到洛阳去行郊礼,打算迁都于此,群臣怎么劝他都不听,太宗则坚决反对,力请还汴。太祖不得已,只得回去。十月份,阴霾四起,雪雹骤降,太祖招太宗入宫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人们远远的看到烛影下,太宗仿佛要避席离去,太祖拿着斧头戳雪,口中说:“好做,好做。”第二天他便突然驾崩了,而太宗先于德芳入宫,继承大位。

如果参考玄武门之变的唐太宗,可以推断宋太宗弑君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唐太宗首倡起兵,为其父李渊打下了整个江山,结果却因嫡长子继承制阻碍了自己继位,所以他才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屠弟并逼父退位。宋太宗也是如此,他与赵普密谋拥戴宋太祖登基,立下汗马功劳,而嫡长子继承制同样妨碍他继位。在后来,他察觉到太祖可能违背盟誓,就狠心把他杀死了。并且连两个月都不肯等,当年就革除太祖的年号,改元“太平兴国”。之后召回赵普,流放卢多逊,又斥责德昭,令其负疚自尽,而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德芳也青年早逝;廷美为此感到不安,最终被赵普诬陷图谋不轨,监禁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