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国家高新区抗风险能力强劲,逆势实现两位数增长

2020-07-23 21:02:56 作者: 科技部副部长

7月23日下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就是中关村的前身,拉开了我国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序幕。国家高新区经过32年的发展,取得了哪些主要的成就?

“高新区在体制机制上的探索是最大的贡献之一,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从经济角度来说,国家高新区从无到有,2019年国家高新区的GDP占全国GDP的12.3%,税收大概11.8%,成为国家整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徐南平说。

徐南平用三个关键词概括国家高新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这三个关键词就是三个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

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来说,高新区是国家创新高地。从创新投资来看,2019年国家高新区的企业研发支出8259亿元,占全国企业整体投入的50%,半壁江山。高新区生产总值比例占到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倍。从创新产出来说,2019年国家高新区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37.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4.7%,每1万人从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8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

高新区也是产业高地。国家高新区集聚了高新区企业8.1万家,占全国的35.9%;科技型中小企业5.1万家,占全国的33.6%。国家高新区共有国内外上市企业1476家,其中小板308家,创业板428家,科创板上市企业53家。科创板中高新区的企业上市占全国的75.7%。

2019年,高新区新注册企业61.9万家,同比增长32%,发展势头非常强。国家高新区涌现了一批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比如华为、腾讯、阿里、百度、大疆、科大讯飞等等企业都是在高新区培养起来的,从很微小的企业成长为世界级的企业。

高新区还培育出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规模全球第一,风电产业全球第一。信息产业、高铁产业都是世界级的产业,主要是在高新区培育出来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国家高新区是我们国家的产业高地。

第三个是人才高地。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约2213万人,其中大专学历占到59%,本科以上学历占到38%。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约为822人/年,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1万人中有800多研发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13.8倍,可以看出人才高度集聚。

徐南平介绍,高新区体现出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发展属于全国领先水平,抗风险能力强。2008年金融危机时高新区就逆势增长,这次新冠疫情期间,高新区也凭借科技创新能力,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今年5月份,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工业增产值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这两个主要指标和去年同期相比,是两位数的增长。出口总量是3190亿元,同比增长13.7%,净利润1908亿元,同比增长8.4%。”徐南平说,从两位数增长的数字可以看出,高新区抗风险能力非常强,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一季度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2656万人,同比增长2.1%。“疫情期间,一季度是我国最困难的时候,复工复产就业问题非常紧张,高新区在这个同期增长2.1%,在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候,能够有一个逆势增长是非常了不起。”徐南平说,整体来看,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了丰富的经验。

来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