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这个送水叔叔“太可爱”:义务为学生服务还资助贫困生

2020-07-17 20:07:35 作者: 校园里这个送

东方网记者傅文婧7月17日报道:他是一位普通的送水工,在上海海事大学一送水就是13年。他是同学们眼中可爱的“黄叔叔”,每年新生报到和毕业离校,都义务帮助学生驳运行李。他又是几位贫困学生眼中的“好心人”,先后资助学校8名贫困生,其中3名仍然在读。他也是妻子眼里的黄“雷锋”,这个称谓被妻子开玩笑地叫了很多年。

上海海事大学有位“送水叔叔”

他叫黄曙光,是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公寓桶装水供应单位的驻场人员。作为一名退役老兵,一位有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十几年如一日把党员和军人的优良作风带到平凡的岗位上,在默默无闻的坚持中,用看似平凡的小小善举温暖了无数师生。

黄曙光年轻时的军人风采

“送水叔叔”感动校园

“研究生毕业那天,突然下起了磅礴大雨,学校物业爱心车都下班了,正当在楼下不知所措时,遇到一位送桶装水的叔叔,冒雨把我们几个人的行李拉到学校五号门的公交车站。仔细一看,原来新生报到时也是这位叔叔帮我拉的行李,这也许就是一种缘分吧,谢谢这位叔叔。”近日,上海海事大学校园论坛上一篇“感谢一位陌生的送水叔叔”的帖子,引来不少师生的热议和共鸣。很多学生跟帖点赞:“当时我新生报到的时候也是黄叔叔帮我搬的行李,非常感动!”“多亏黄叔叔帮我和室友把大件行李送到快递中心,衷心感谢!!”“黄叔叔多年来都在海大给不少学子带来关心和帮助。”“返校那天收东西到很晚,帮忙搬行李的阿姨都已经下班了,叔叔用车帮我运行李,真的很感谢黄叔叔。”……原来,这位“送水叔叔”帮过的学生还真不少。

不少师生在点赞的同时,纷纷感叹,校园平凡的人和事,总在不经意间,最让人感动。“对你来说是偶遇,对他来说是坚持。你在四年前的新生报到和今年的毕业离校都碰到他,看似偶然,对这位送水叔叔来说,是必然。满满的正能量!向他致敬!”一位知情老师跟贴称,这位送水叔叔,经常会在校园里帮学生运送行李,尤其在迎新和毕业季,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已经坚持了好多年。

论坛帖子上的热议和点赞,也引起了陆靖校长的注意,他特意委托校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对这位多年来坚持做好事的“送水叔叔”表示感谢,称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为学生运送行李

多年帮学生运行李 资助8名贫困生

“送水叔叔”黄曙光是浙江安吉人,1990年当兵,1991年入党,2007年4月到上海海事大学负责公司的饮用水业务,已在学校做了13年的送水工。

谈起义务帮学生驳运行李的事,黄曙光说,2007年起他开始承担公司在海事大学的送水业务,平时就是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偌大的校园里,给师生们送送桶装水,有时路遇学生扛着大件行李时,便会主动上去帮忙。“特别是在刚开学和毕业时,需要帮助的学生更多。” 黄曙光说,“刚开始时,学生有戒备心,总是问我多少钱?我说不收费。后来,我就在三轮车后面做了个牌子“新生义务服务车”,大家一看就知道,不收费。”据了解,平时与黄曙光一起承担学校送水的还有两个人,每年新生开学日,就是他们的服务日,专门帮学生们拉行李,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学生与他熟悉后,会主动联系订购桶装水,并且一有事情需要帮忙,就会打电话叫他。黄曙光透露,今年疫情期间,校外车辆一般不准进校,返校毕业生运送行李诸多不便,校园大,学生很多行李需要送往快递中心或者公交车站,他就主动加入到学校物业的“爱心服务”车,错开时间帮学生驳运行李。“我也是举手之劳,其实真的没什么,这些年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当谈到资助的那几个贫困生时,黄曙光不好意思地说,都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认识的。有次在食堂吃饭,看到有个学生就着一碗免费菜汤啃两个馒头,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挺心疼那孩子,就开始资助他。还有一位特困生,没有母亲,父亲是残疾人,奶奶七、八十岁了,他前后资助这位女生几千元钱,一直到毕业。“这位学生的家正好临近我老家县城,每年春节回去,我从这位同学家路过时,都会去看望她家奶奶和残疾的爸爸,这位学生总是走到离村子两公里外的路口迎接我。每次到他们家,奶奶都拉着我的手不放,感谢我帮了他们家。其实我也没做什么,没想到他们会这么感激。”黄曙光说,对他而言,为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些年来,他先后资助了8名大学生,这些贫困生,有的是身边老师提到的,有的是听同学说的,他就每月拿500元生活费资助他们。“500元钱对我来说是个小数目,但对这些贫困生来说,可能就是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

这样帮助学生的小事,数不胜数。当问到他做这些事的动力在哪里?黄曙光说:“虽然这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在上海海事大学13年了,对学校很有感情。我是个老党员了,20岁当兵,21岁入党,有将近30年的党龄。能为学校、为学生做点事情,心里挺高兴的,当兵的人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嘛!”黄曙光表示,“学生们喝了我们送的桶装水,养活了我们。我这么做,也是对学生、对学校的一种回报吧。那些从偏远地方到上海来的学生很不容易,我们也是为人父母,觉得对这些贫困孩子的一小点善举,都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虽然自己并非那种很富裕的家庭,“但每月500元钱,还是可以拿出来的。”说起这些老黄憨憨一笑,他说今后只要有余力,还是会继续资助贫困学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