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并非只有八个,应是二十多个,多数已成艺术经典

2020-10-12 09:42:13 作者: “样板戏”并

来源;影视腾丰企鹅号

在关于文学和文艺的历史词汇里,“八股文”和“样板戏”在现在几乎完全是反面概念,几乎是古板、保守、一刀切和落后的代名词。

但是,就算抛开特定历史属性,“八股文”和“样板戏”一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八股文”总比洋洋洒洒、辞藻华丽却毫无意义的文字堆砌强吧,“样板戏”也总比粗制滥造的圈钱娱乐作品优秀吧。

本文就谈一谈大众对“样板戏”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一、样板戏并非只有八个

“八亿人民八个戏”,受这句话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以为样板戏只有八个,实际上“样板戏”至少有二十来个,咱们来捋一下样板戏的发展。

两个:最早的样板戏称呼来自于1965年的《解放日报》上一篇文章,其高度赞扬了京剧《红灯记》,1966年《人民日报》上又刊登了两位工人称赞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文章,由于两大报的影响力巨大,因此这两部作品开始被称之为“革命样板戏”或者“革命艺术样板”。其实你可以理解为“模范”或者“标杆”。

八个:从1967年5月份开始,两报一刊多次发表文章对当时在六大剧场轮番上演的艺术作品提出表扬,称呼其为“八个革命样板戏”,这就是最早的“八大样板戏”的由来。这八个作品分别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和《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这最早的八大样板戏里可能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交响音乐《沙家浜》,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八大样板戏中应该包括《龙江颂》或者《杜鹃山》,其实那都是后来的。

九个:1968年7月,钢琴伴唱《红灯记》上演,很快就被《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表扬,随后的文章里开始出现“九个革命样板戏”的称呼,在国庆二十周年的庆典彩车里就包含了前八大样板戏和钢琴伴唱《红灯记》。

十七个:从1970年到1973年,钢琴协奏曲《黄河》、京剧《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以及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陆续推出,然后在1974年的《人民日报》上开始出现十七个革命样板戏的称呼。

二十多个:1974年末开始,京剧《磐石湾》、《红云岗》、《审椅子》、《战海浪》以及《津云渡》等革命样板戏陆续推出,使样板戏的阵容扩大到二十多个。

此外,除了样板戏,当年还曾推出过一些如样板诗人、样板钢琴家等各种“样板”。

同时,为了解决广大群众看戏难的问题,很多革命样板戏还被长影厂、北影厂他们拍成了戏曲电影,比如名噪一时的京剧电影《杜鹃山》。

因此,所谓“八亿人民八个戏”只是一种戏谑的说法,样板戏并非只有八个,实际上有二十多个。由于每个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传播深度和广度也不一样,也让很多人对所谓“八个样板戏”到底是哪八个产生争议,比如上文所说的《龙江颂》和《杜鹃山》就经常被很多人记忆成八个样板戏之一。

二、样板戏同样经典辈出

当年包括现在,我们反对样板戏,其实主要反对的是一刀切的文艺标准,并非是反对这些作品本身,因为从纯粹艺术角度上看的话,大多数样板戏都可以算是民族艺术的典藏,有些甚至可以算是世界艺术的瑰宝。

著名的《红灯记》,其故事性、传奇性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其唱段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也都充满了正能量。

京剧《智取威虎山》,不论是布景、唱腔还是歌词,都堪称现代京剧的典范。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外同样得到了广泛赞誉,《白毛女》在日本甚至一度非常走红,日本的一些芭蕾舞团也非常热衷排演《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可见其艺术魅力真正达到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水平。

所以,我们不能一谈到样板戏就要嗤之以鼻,论起作品的艺术水准,大多数样板戏都可以秒杀很多现代作品的,比如薛菁华的“倒踢紫金冠”,怎么看都能算顶级的艺术瑰宝。

三、样板戏人才辈出

样板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艺术创作上的自由度,使很多艺术家为之痛心不已,但我们也得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样板戏同样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比如上文所说的芭蕾舞领域的薛菁华,还有京剧领域的杨春霞、创作领域的汪曾祺等人,他们的艺术生涯都因为样板戏产生重大变化,也迅速成为各自领域的艺术家。

四、样板戏贡献了众多知名唱段

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融入了很多《沙家浜》元素,这就是因为该剧的唱段几乎到了脍炙人口的地步。

其他经典唱段一样数不胜数,《智取威虎山》里的《迎来春色换人间》,《红灯记》里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沙家浜》里的《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奇袭白虎团》里的《为人类求解放粉身碎骨心也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