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双11”围困的年轻人

2020-11-10 20:58:34 作者: 被“双11”

再比如薇娅曾这样解释自己努力工作的原因:“自己休息一天,背后的四十家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会失业。”消费者为了薇娅的担当,为了避免四十家工厂倒闭跑到直播间中消费,除了多了些心理上的满足,和李佳琦的“买买买”并没有太多不同。

比起捆绑或诱惑性的消费,情怀式的催眠可能是更危险的存在。如果说复杂的游戏规则和诱惑力十足的价格,尚且属于刺激消费的范畴,仍然存在用理智战胜冲动的可能 ,追求某种生活方式或“美好事物”的消费,等同于“自觉被洗脑”。

二者的不同,可以借用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写的一个例子:一对厨子喜欢在饭馆打烊后给自己炒盘菜,倒上二两小酒,惬意的饮食一番,舒服上一两个时辰。古龙说,他们还活着,就是因为一天还有那么一两个时辰为自己而活。

当你为了红包或低价购物时,得到的可能是剁手后的空虚,以至于有消费者将自己比作是巴普洛夫的狗。可当你为了向往的生活去消费,得到的则是消费后的满足感,可能在无意识中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毕竟在小红书、抖音、B站等平台上,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打扮精致的女孩,趁着午后的暖阳,抱着轻薄的MacBook在星巴克点一杯卡布奇诺,肆意地享受无人打扰的下午茶时光。

不少人可能会在心底感慨道:哇,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当自己的工作不被允许在午后喝一杯下午茶的时候,只得购买同样的商品进行心理满足。以至于诞生了一种畸形的消费观念——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而平台的狡猾之处在于,向你灌输某种生活方式的同时,偷偷夹带了自家的商品,甚至还会以消费金融的名义借钱给你消费。看似躲过了双11的重重陷阱,隐藏在背后的却是令人发怵的深渊。

被双11等狂欢活动裹挟,可能是我们这代人的宿命。

或许你以为这只是几家电商巨头精心布置的消费陷阱,多一些理性与克制就能幸而免之。

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社交媒体、短视频、地铁灯箱、电视广告 ……早已不是什么“陷阱”,而是立体式的轰炸,虚拟和现实的每一寸空间里都充斥着消费二字,肆无忌惮地收割着打工人的购物欲。

问题是我们有处可逃吗?

早在2018年的时候,猎豹大数据就曾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双11当天淘宝活跃用户中,18—24岁的用户占到33.8%,18—24岁女性更是以22.8%的占比成为第二大活跃用户群,仅次于25—30岁女性。

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则在《2019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中揭露了这样一幕:目前年轻人的平均负债超过13万元,其中80后是负债最大人群,负债超过20万元;使用信贷产品的年轻人占比为86.6%。

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Y世代和Z世代的年轻人早已在物欲或者精神消费的簇拥下,成了双11等狂欢节的重视拥趸,同时也是一群举债前行的人,不排除一些人已经走向了消费主义的不归路。

或许一个多月前被嘲笑的“拼单名媛”们,才是真正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