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冯远征委员:文艺界需要“德艺双馨”,德在艺前

2021-03-10 12:22:14 作者: 专访|冯远征

这一次是我们专门面向艺术院校毕业的人进行招聘的,他们有的可能刚刚毕业,有的则毕业10多年了,人艺的表演学院培训班将对他们进行一年的强化培训,最终有10位学员成为人艺的签约演员。这是我们从2019年到2020年12月份所做的一个强化培训班。这也是我们进行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尽量去寻找一些符合北京人艺需求的青年演员。

作为转型来说,人艺到了新老交替的时期,新演员总会代替老演员,所以一些剧目上我们鼓励新人去尝试,比方说《社区居委会》就进行了ABC三组的演员配置,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站到舞台上去演戏。

《雷雨》是去年大胆的一个尝试,配备了全新的年轻演员班底进行排练、演出,全新的演员阵容,意在希望年轻演员尽快能够接班,也希望观众能够看到人艺是后继有人的,更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艺经典传播剧目被青年人接过来,把人艺这面大旗继续扛下去。澎湃新闻:您在担任副院长之余,依然坚持给剧院、高校的年轻人上课,探索戏剧表演教学的新方法,您希望通过上课给这些年轻演员传递什么样的观念呢?您认为好演员的标准是什么?冯远征:

首先我有一个私心,去学校是为了发现人才,为人艺找一些好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成为人艺的青年演员,同时也是为了传递一些教学理念。

在我看来,中国的表演教育,现在已经进入瓶颈期,我们过去秉承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式已经不太符合时代需求了。因此,我希望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我在国外学的一些知识,以及我在人艺学的东西,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传递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让中国目前的表演教育有所突破。

此外,作为我个人来说,我也希望能够去课堂帮助更多的学生,比如在电影学院的摄影系去做表演教学,就是希望未来的导演、摄影师们能够更懂表演,能够更懂演员。从目前来说,通过之前毕业的一些学生反馈,他们在跟演员的沟通方面确实更方便了,能够懂演员,演员和他们交流起来也更顺畅,说明是很有效果的。而给表演系教学的时候,我会从实践的角度带给他们一些新鲜的东西,比如说我会给他们讲一些剧场、舞台、镜头等。澎湃新闻:您认为好演员的标准是什么?冯远征:

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又很复杂程。我觉得好演员需要几个标准,一是需要天赋,二是需要努力,三是需要一个很好的领悟力,最后需要有很好的洞察力。所以一个好演员是综合的。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你有一个很好的声台形表的基本功基础之上。流量是市场需求,无关演技澎湃新闻:说到表演,近年随着一些演员类综艺的热播,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演技”进行探讨,您觉得目前市场是否对演技更加重视了呢?冯远征:

首先从对演技的要求来说,因为媒介的变化,使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世界上优秀演员的表演,因此很多观众对一些好演员的演技要求越来越高了,这对演员来说是好事,要求高了更加有压力和动力。

另一方面是“流量”,对于“流量”来说,我个人认为可以没有演技,只要有颜值有人喜欢看就可以了。

所以这是两方面的问题。如果对演员来说,我希望演员能够有更好的基本功、感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有更好的表演技巧。“德艺双馨”需秉承初心澎湃新闻:近期,社会广泛关注文艺工作者的“艺德”问题,文旅部发文提出落实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员责任,2月5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演出行业演艺人员从业自律管理办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演艺人员的禁止性条款,也对“劣迹艺人”的惩戒复出作出了说明。那其实您在2019年全国两会也曾谈到“艺徳”,文艺工作所需要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和技艺,更是传统和精神。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的营造文艺“清风”?冯远征:

我们行业当中有一句老话叫“德艺双馨”,意思是做艺人首先要德行好。作为这个行业来说,很多好演员都秉承着先做人后演戏,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只是可能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情况下,有人更多地去争夺利益了,在利益当先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忘了自己德行和修行。

因此,在2019年提这件事情是因为我觉得文艺界需要整治,需要我们更多有正能量的演员和艺术家站出来,告诉这个行业我们需要的是“德艺双馨”,德在前,艺在后也是做艺人的起码标准。

今年我认为国家能够提出来,也是我们要发展文化强国未来的一个愿景,文艺工作者需要有新的标准,特别是在德行的修行上需要更高的要求自己。我们既然作为寓教于乐的文艺工作者,就要在德行上高于常人,应该更高地要求自己的行为,这样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呈现的作品才能被人们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