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军人”靳玉国:筑梦黄土地 铺就致富路

2021-03-17 09:43:37 作者: “最美退役军

就这样,一队一队规划,一户一户种,到1993年,靳寺村的苹果种植终于初具规模。

但是,靳玉国很快发现随着全县苹果树面积增多,县里的需求市场已经饱和,销售成了难题,当时种了苹果树的村民都跑来质问他。

“虽然我向大家保证苹果肯定能卖出去,但是到底应该怎么做,我心里也没底。”于是,靳玉国去了陕西礼泉,学习当地的种植和储存方法。回来之后,他带领大家修建了23孔果窖,又引进了静宁县当时第一座自然式通风库。

有了果窖,靳玉国开始大量收购苹果。随着业务量的增大,他又成立了一家果品经销公司。自此,果品能及时入库收储冷藏,还能瞅准价格高峰批量出库。他经销的苹果终于走出静宁,进入了全国市场。

虽然果窖是借钱修的,流动资金全靠贷款,但看着一车车苹果从公司运出去,靳玉国由衷地感到高兴。

成绩来之不易,其中艰辛也只有自己知道。

“当村支书前七年每个月只有30元工资,没有其他收入,挣的钱全投入公司了,最艰难的时候家里连做饭的柴火都没有。”

生活上的困难,难不倒靳玉国,他咬牙坚持着。

还有许多人误解他,他也照样坚持着。

他刚当上村支书时,村里还没种多少果树,大家一直习惯种小麦。每年冬灌时,由于水资源有限,要随时派人守着分水口,这是村里的一件大事情。

有一年,为让村民的小麦都灌上水,靳玉国在河沟边守了两天两夜。由于计算失误等原因,轮到他们村时突然没水了,没灌上水的群众急了,围住靳玉国,纷纷指责他。

“大家都很生气,把我整整骂了半个多小时,什么难听话都有。”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靳玉国当时也觉得很委屈,但他能想通。他觉得既然胸怀梦想,就要敢于担当勇于面对困难。

“人活着,不应该只为自己,还要考虑怎么样为更多的人做事情、谋利益。”靳玉国坚定地说。

迎难而进

苹果产业迈上新台阶

受到靳玉国的影响,全县其他苹果产区纷纷效仿,一孔孔果库拔地而起,储藏量增大,四面八方的客商蜂拥而至。

1995年,靳玉国代表静宁县第一家果品公司应邀前往重庆,参加全国果菜副食品交易大会。对靳玉国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个转折点,他开启了把静宁苹果推向全国市场的新征程。

当时,靳寺村90%的农户在他的带领下种植苹果树,还在村办企业务工,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靳寺村被树为全市十面红旗村。

联合社不仅解决了果农的销售难题,还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其中退役军人80多个。徐卫红就是其中之一。

徐卫红2006年退伍后四处打工。2019年,偶然看到陇原红公司招人,而且优先招聘退役军人,就应聘到了公司。他负责一个基地的库房、财务工作,每月有基础收入3000元。“靳总对我们很照顾,去年3月我孩子生病,他帮我解决了经济困难,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一直都以退役不退志的精神要求自己,我也要向他学习。”徐卫红说。

实现静宁苹果品牌化,是靳玉国一直以来的梦想。“2018年,我们在雷大镇投资建设1600多亩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从生产端把控苹果品质。”

“用有机肥代替化肥,用有机的方式种植,让苹果保持最初的味道,这是我的新目标。”目前,靳玉国已在基地建成一座有机肥厂,还联系北京的一家技术公司提供相关帮助和服务。

在位于雷大镇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记者看到果农们正在修剪果树;有机肥厂里,成吨的肥料正在发酵。

“我时不时过来,看到基地一棵棵幼苗在茁壮生长,心里特别高兴。”靳玉国说,现在基地各方面条件都已成熟,就等果树挂果。

徐卫红也在这里承包了80亩地种植有机苹果。他说,明后年苹果树就会有收益,相信一定会有不错的回报。

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

近年来,靳玉国先后出资180多万元,用于扶贫助困、支持村级道路建设和改善乡村办学条件等社会公益事业。

去年疫情防控中,他还向静宁县红十字会、抗疫一线捐赠款物价值23.6万元,向甘肃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捐款10万元,体现了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担当。

“当时他找到局里,说自己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想给退役军人事务做点贡献。他先捐了价值5万元的物资,之后又组织了8人,对困难退役军人开展常态化捐赠。”静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郭祺说,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后,靳玉国不仅联系局里帮助困难退役军人,还为县里成立退役军人基金会提供了支持。

“我做得远远不够。我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让静宁苹果品质更好,走得更远,为更多的人做事情、谋利益。”

面对荣誉和成绩,靳玉国的本色和担当始终不曾改变。

1996年,靳玉国被县里破格提拔为城川乡党委副书记,兼任靳寺村村支书。1997年,为解决当地果品销售难问题,县里组建“静宁县果品经销总公司”,靳玉国成为总经理最佳人选。

“当时成立公司时,没有懂行的人,也没有资金,全靠微不足道的一点贷款。我主动辞去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挑头经营这家果品经销公司。”当上了总经理,面对困难,靳玉国没有退缩,开始打“硬仗”,放手拼搏。

为了提高果品储藏技术,他自费到陕西考察学习。修建果库资金不够用,便把家产全部抵押贷款。

一点点尝试,一步步前进。几年后,靳玉国建起了贮藏量300万斤的果库三处,开创了静宁县果品产业化、商品化模式。

2001年,公司兴建了千亩果林科技示范基地,注册了静宁县第一个果品类商标“陇原红”,并成立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公司建成5000吨果品恒温库,带动全县兴建果库1000多处,静宁果品储存迈上新台阶。

“一些小公司依照我开创的模式在相互促进中发展了起来。”靳玉国说,正如公司车间墙上的那句标语“让更多果农卖果不难,让静宁苹果更香更甜。”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把静宁苹果卖得更好,实现利润最大化。

“陇原红”公司成立后,靳玉国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完成气调库建设,在静宁八里、城川等乡镇建成66间冷库,总储存量达到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