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正式发布!332项经营与消费数据为体育健身场馆提供决策参考

2021-03-22 17:39:09 作者: 《2020中

2020年1月下旬为春节,2月疫情来到最严峻时期,健身房几乎没有任何收入。3月份开始,大部分地区包括健身房在内的线下门店在政策指导下陆续有序恢复营业,并开展促销等一系列运营措施“回血”补贴现金流,同时也有部分场馆上线在线课程、直播私教等新型产品,开始逐渐有一定的营收流水,但仍然极少。之后4-5月份,各地健身场馆恢复全面复工状态,全国健身产业逐渐复苏,曲线开始爬坡上扬,6月份,全国健身房整体营收达到全年最高值。

数据三:教练月均收入7300元,同比下降20%

根据全国健身场馆和店均教练人数的推算和统计,截至2020年12月份,我国健身教练从业人数约为90万,其中健身俱乐部教练61.2万,工作室教练28.8万。

受疫情影响,2020年教练的月均收入为7300元左右,相较去年降幅达到20%,主要原因是疫情严重时几乎完全没有收入。

数据四:50%会员健身年限1-3年

2020年疫情刺激了很多会员开始健身,从健身年限分布来看,1年以下活跃会员的占比有18.67%,基本都是新增的会员,占比最多的是3年以下的,这意味着当前中国健身会员中有68.5%健身年限低于3年,整体来看会员还不是很成熟。

数据五:会员健身周边支出集中在3000元以内

会员在健身周边平均每年投入的费用主要集中在3000元以内,占比为83.26%。相比2019年,花费在1000元以内的会员增加,环比增长了35.88%,1000元以上的支出占比环比降低了14.23%。

数据六:智能化场馆占比32.7%

随着以三体云动为代表的一批提供SaaS系统和AIoT智能设备的智能生态服务商的出现,以及持续深耕多年的市场教育,近一两年已逐渐有更多的健身从业者对“数智化”形成普世的认知和应用共识,智能健身房也将在未来五年内迎来业态与模式上的普及和升级。

根据测算,截止2020年12月,中国存量市场中智能健身房总数约3.2万家,占全国商业健身房(含健身俱乐部和健身工作室)总数的32.7%。其中,一线城市的智能健身房数量约5400家,占一线城市健身房数量的45.4%。走在经济前沿的一线城市,商业健身房的智能化普及也同样引领全国。

更多现场数据本次报道不再逐一罗列,有需要的可以订阅《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书本,或咨询报告的联合发布方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三体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制作单位三体云动数据中心。

据了解,《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通过产业宏观、商业微观及消费变化等多个层面与角度,分析了疫情笼罩之下的2020年全球与中国健身行业现状与趋势变化,为健身场馆管理者/投资者、行业从业者、媒体、投资研究机构及政府单位等提供了2020-2021年健身产业360度全面而立体的参考。

报告建模提取了超过7.8亿个三体云动平台源大数据,线上线下调研问卷有效样本量1.7万份,同时结合多个网络合作伙伴及平台的亿级数据,通过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梳理出终端有效数据6500多个,最终输出报告共十个篇章、超过300个数据维度与内容。

这是一本能够对健身房实际门店经营提供高价值数据借鉴、参考和指导的开店内参手册,也是中国健身从业者回顾2020年、展望与规划2021年经营与发展的必备读物。

发布会圆满结束

嘉宾分享结束后,报告的全体专家顾问及编委成员上台合影留念,发布会圆满结束。

《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全体专家顾问及编委成员

2020年的中国健身市场喜忧参半。疫情对人们健身行为和消费的影响呈现两面性,一方面,疫情期间人们的健身运动受限,消费活动减少;另一方面,疫情重塑了人们的健身认知,大量激活了人们的运动健身热情,健身消费需求与日俱增,2021年健身行业势必迎来市场的全面复苏和“超量恢复”,预计整体市场规模环比增长在20%以上。

在行业端,疫情对门店的经营和生存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健身行业的“洗牌”,部分运营模式落后、现金流不健康的门店纷纷倒闭退出,而经营内功更深厚、财务模型更健康、更注重数字化运营的场馆则坚持和活了下来,甚至还实现了业绩增长。

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还大量激活和催化了线上健身及家庭科技健身场景与模式,相关产品、业态和服务获得高速发展,大众健身消费更显多元化。

2020年,尽管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和线下实体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不断扩张的内需仍将持续推动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前行,中国的健身产业规模也将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