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揭干部以干股牟利:有人“不收现金收股权”,还有人用股权换65套房、30个车位的巨额分红

2021-04-19 08:54:16 作者: 中纪委揭干部

2008年6月,徐长元特意交代徐长威,“长兴岛有几个项目挺好,你与王守宽联系,为了避嫌,你不要出面,如果哪个环节上卡住了,让他直接来找我。”

之所以会相中商人王守宽来当“白手套”,是因为在徐家人眼里“老王这人不吃独食,有眼力见儿,有钱大家赚。”而这个“有眼力见儿”的老王却在看守所告诉记者:此生最后悔认识徐氏兄弟,肠子都悔青了。

可在当时,面对巨额利益诱惑,王守宽喜出望外,他正苦于投资开发房地产资金不足。徐长威当即表示钱不是问题,帮他凑齐了竞买保证金。

如此热心,徐氏兄弟看中的是背后的“肥肉”——招商引资奖励。徐长元觉得这是个机会,一方面,可以完成自己的招商任务,另一方面,可以获得高额奖金。他不惜要求财政局挪用公款借给王守宽。在徐长元的督促下,招商局甚至安排专人协助王守宽的衡逸公司公然造假,以履行完相关手续。

截至2009年12月底,在徐长元与徐长威共同为王守宽虚假引进的外资中,长兴岛管委会就借资3.28亿元。

这还不够。2010年7月,王守宽提出想提高奖励金额。出于“共同的利益”,徐长元再次打破规矩,在未组织召开管委会常务会议的情况下,将奖励比例提高。同年12月,徐长元安排向衡逸公司拨付了6000多万元奖励款,其中4000万元随即进了徐家户头。

“简直是荒唐,典型的损公肥私。”知情者这样评价。管委会自己垫钱,名义上完成了招商引资任务,却没有得到任何实质项目,还白白掏了巨额奖金。

房产、物流、放贷……徐家的买卖遍地开花,是徐家人特别有经商头脑吗?是他们越来越会利用权力获取巨额回报。

2010年,王守宽与徐长威合作的长威木材市场动迁项目启动,两人嫌甘井子区政府对地块的评估价过低。找徐长元商议后,徐长元支招道:“你们自己找家评估公司,多评一些,有个依据,然后再跟政府谈。”

徐长威便委托熟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评估。评估后,评估价一下涨了10多倍。这么“水”的评估报告是怎么做出来的?

海湾新城的售楼员小赵有天正在值班,突然被叫去帮忙。去了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摞空白的租赁合同,已经有人在埋头填写了,小赵被告之“名字随便写”,于是她学着填了十几份。

这正是徐长威一手导演的。他们通过炮制560份假租户合同,虚报高额赔偿预算。

最终,通过一系列造假,该地块补偿价远超地块实际价格。这么明显的虚高价,怎么顺利通过审批的?

参与此事后被调查的甘井子区时任常务副区长侯祯涛道出了其中“苦衷”:高额补偿价是徐长元之弟徐长威提出的;时任大连副市长张军又曾多次表示“补偿结果要尽量让长威木材市场满意”,考虑徐、张二人的权势,自己不敢得罪,开了绿灯。

此桩土地的动迁、收储中,徐长元、徐长威伙同王守宽等人骗取政府动迁补偿款5.87亿元。

在权力、财力、暴力的相互助长及共同作用下,徐氏家族在庄河、普兰店乃至大连市均造成了恶劣影响,群众反映强烈。

贪腐“家长”带着家族走向覆灭

2015年5月,徐长元年满六十,他快速办理了退休手续,随即出任长波集团决策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集团经营管理。

急于从幕后走到前台,是因为徐长元预感到了风险。他称“知道很多方面不正规”。慑于反腐败高压态势,早在一年前,他就选择将部分受贿款退了回去。

徐长元身份地位特殊。一方面,在血缘关系上是徐氏兄弟中的大哥,由于当家早,在家庭内部事务、家庭纪律和管理上有话语权;另一方面,他具有领导干部身份,见多识广,有能力对家族发展的重要事项进行决策,也有条件为家族事务打探消息、疏通关系。

多行不义必自毙。接获大量群众来信举报后,2018年4月,辽宁省纪委监委第十纪检监察室对徐长元有关问题进行初核。

7月6日,经辽宁省委批准,对徐长元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省纪委监委为此成立专案组。这是该省纪委监委查办涉案金额最大、涉案人员最多、涉案时间最长、涉案类型极其复杂的一起官商一体、官黑一炉、商黑交织典型案件。

当年12月,徐长元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

“家族”和“组织”无法分割,徐家人在组织运转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家族”和“集团”无法分割,各企业的收入都由家族统一支配。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并综合专案组调查情况和现有证据,认定庄河徐氏家族已经具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经济特征、行为特征和危害性(非法控制)特征,四个特征联系紧密,无法分割。

2020年9月、12月,法院对徐氏家族涉黑案作出一审、二审判决。

徐长元、徐长威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受贿罪,诈骗罪等,数罪并罚,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徐长宝被判刑25年,徐长波、徐秀敏、徐长发各领刑罚。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大连市共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591起,党纪政务处分446人,组织处理299人,认定为“保护伞”87人,移送司法机关23人,对9个党组织进行问责。大连市纪检监察机关共下发纪检监察建议书110份,督促案发单位和地区查找漏洞,认真整改、建章立制。通报曝光典型案例5批次、23人,持续释放有“伞”必打、一查到底强烈信号。

除恶务尽。隐藏得再深,也逃不脱受惩处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