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百多万,孩子还是上不了好中学

2021-04-25 19:15:08 作者: 花了一百多万

“熬过升学就行了。”周行安慰自己。从孩子8岁学骑马开始,周行风雨无阻,每天下午3点半接孩子放学,骑着摩托车带孩子去马场练习2小时,节假日每天练习,几乎每个月都会参加比赛刷奖项。

尽管每次跟学校请假,老师显得不太愿意。别的孩子请假去参加奥数、羽毛球、定向越野等比赛,校长会在全校面前表扬。自己孩子在马术上得了一等奖,老师不会多问一句。

好消息是,孩子在4年级顺利考过60—90公分高度12道比赛,满足招生要求,半只脚踏进学校大门。同年,他在家长帮论坛上听说学校在某俱乐部测试,周行一整个上午站在围栏外观察,越看越高兴,这群六年级的学生还没自家孩子会骑马,“稳了。”

他哪里能想到,一年后,某中学招生信息中,关于马术一栏成了空白——教委规定,不再招收马术特长生。

电脑屏幕上的每一个字,周行都认识,大脑却没办法理解。3年多的时间、精力,100多万的付出彷佛成了“笑话”,除了让孩子更黑了,不驼背了,没给升学带来半点好处。

大不了堂堂正正考进去。周行安慰自己。孩子成绩一直在班里前五,指不定能考进某中学。

自从加了家长群后,周行整个人却像泄了气的皮球,“进了名校跟不上,不是更伤害孩子自信心?”

家长群像是缩小版的“北京折叠”。同样生活在北京,家长群却能异化出多维平行空间,靠简历划分阶层,轻而易举将孩子的智商、潜力、未来划出三六九等。

很不幸,周行家的闺女在鄙视链底端。学了奥数和英语,居然没考证,不把心思放在四大杯竞赛上,居然在学马术这种非主流玩意儿上浪费时间。“总结起来一句话,孩子学了奥数不考证,就是废物。”

在职场打拼这么多年,周行能看出群里的套路,“故意贩卖焦虑。”

他所在的20多个小升初升学群,家长们分为两派。积极发言的人都是牛娃家长,分享完补习班、买学区房、考证的重要性后,让其他家长汇报孩子的年级,分别拉群开讲座。

另一边是普娃家长,没勇气发言,潜在群里不说话,看到发到群里的讲座二维码就扫,看到经验就学,结果越了解,越焦虑。“家长群都是培训班的大本营。普通家长怎么经常弄讲座。目的就是让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考证。”

眼睛看得明亮,周行的身体却很诚实。“主流升学看的就是证书,不从众等于耽误了孩子。”

2020年的疫情催化了北京家长们的焦虑。通过考试选拔还能分高则胜,但未来2年不组织线下考试,摇号无法控制,家长们只能在点招上下功夫。数据显示,北京2020—2021学年16区13.4万小学毕业生,名校点招只挑几千名尖子生,千里挑一,获奖证书就是硬通货,能帮学校最直观、简单地了解学生能力。

此前3年,周行的心思都在马术特长上,错过了剑桥英语考级和奥数竞赛,想要后来居上。为此他甚至想采取点特殊手段。

海淀某升学机构咨询告诉他,很多竞赛证书都是花钱买的,包括“四大杯”等大赛,参赛选手按比例分奖,30%一等奖,30%二等奖,剩下全是三等奖,考试得零分也有三等奖。

周行跟妻子商量,考证恐怕来不及,一个证书一万块可以考虑。一周后,周行接到好几个电话劝他,“弄二、三等奖没意义,要弄就弄一等奖,3万块。”

周行为此有点怀疑,“大家都花钱买一等奖,能有什么价值?”

“学校不会教,高考不会考,生活用不上,奥数纯粹用来对付升学。”奥数班老师跟周行强调过奥数的价值。

可惜周行没抢到机会。孩子刚报名学奥数,2019年初,“四大杯赛”三个停办,一个只面向高中生。

奥数停办后,剑桥英语证书成了香饽饽。前几天看央视财经新闻,一线城市的家长争抢剑桥英语考试机会,报考名额都得高价买。

周行觉得欣慰又悲哀。欣慰在于,他和孩子配合默契,北京的考位抢不到,他两次抢到在沧州考试的机会,孩子也没浪费机会,连续考过KET、PET。

悲哀在于,时间不等人。如果当初没去学马术,趁早参加考试,“至少能考到FCE(相当于大学六级)。”含金量比PET高了一个大台阶。

折腾了快2年,临近升学关头,周行和妻子商量,决定放弃点招。

“要有自知之明。”孩子手里一个能打的证书都没有。前两年点招,PET还是香饽饽,现在孩子的英语等级至少要FCE,甚至CAE。孩子刚考过PET,十个PET摞起来比不上别人家的CAE。

就算过了简历关,自己和妻子普通本科学历,普通中产家庭,没有二胎,没办法在面试时给孩子加分。

周行怀疑自己“抑郁”了,每天在患得患失。既担心人品爆发摇号拿到名校入学机会,孩子跟不上同班同学的进度,心理承受不住压力;又担心运气不好,只能去普通中学,但孩子能凭实力考到全年级前20名,进实验班去吗?

周行无法理解,义务教育阶段,家长为什么要给孩子这么大的压力?穷人家小米加步枪,和有钱人家的大火箭怎么比?孩子费时费力参加各项课外竞赛,能学以致用吗?

但是没办法,让孩子接受西方教育更没戏。

周行和妻子做出境旅游创业,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夫妻每年带孩子出国旅行,特意去了解过国外学校的入学情况。

如果只是混学历,国外文凭在国内已经失去优势。稍微有点野心想上常青藤,比在北京考清北更艰难。还不如在北京上个普通一本——在北京市以外考生眼里,从小接受北京教育环境熏陶的北京人,考上一本不是轻而易举?

每次在网上看到大家的调侃,周行忍不住反击:“偏见。”

他给直面派记者列数据,北京普通中学录取率差不多80%,换言之,20%北京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要去中专或职高。往年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可以送出国镀金。在疫情阴影下,2021年光是朝阳区中考人数比去年增加70%,今年中考录取率可能是史上最低,初三还没有复读机会。“中考进不去普通高中,别说211、985,一本可能都是奢望。一直以来,北京本地考生考进985、211的概率不到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