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业
2011-12-02 10:44:44   来源:   点击:

    清代台湾重要产业之一。是清中叶以後台湾北部第一大输出品。康熙末年的《诸罗县志》与雍正年间的《赤崁笔记》分别记载:水沙连(今埔里一带)有野生茶树,茶色绿如松萝,性极寒,可治疗热症。每年有通事入山焙制,但因产地为野番所属,产量不多。一般中上人家,皆饮自中国大陆进口之武彝茶等。

    连横《台湾通史》云:嘉庆年间有柯朝自福建引进武彝茶苗,植於鱼坑。但依目前发现的资料推测,至迟在乾隆末年,今深坑、木栅一带已有茶树栽培。道光年间,台北盆地周围的大屯山、南港仔山等地大量种茶,年产茶叶10余万斤,挑至各地贩卖,也有运往福州出售。

    台湾开港後,苏格兰人陶德(John Dodd)於1866年(同治5年)来台,在台湾北部推广安溪茶种,并在淡水设立宝顺洋行,将台茶贩运海外。台茶仅为粗制茶,需运至福州或厦门精制。陶德乃设立精制厂,加工烘焙,1869年将乌龙茶直销纽约,大受欢迎,打开台茶知名度。茶树栽培以台湾北部山区为重心,迅速向南拓展。光绪年间,水沙连一带即有冻顶茶出售的记录,恒春一带也有罗佛山茶、港口茶,但产量皆少。1893年(光绪19年),台湾输出茶叶16万担以上,价值高达600余万元。1881-1894年间,茶叶在全台出口总值中均占50%以上,有时高达74%。

    台湾茶叶原以半发酵之乌龙茶为主,制作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1872年下半年大稻埕乌龙茶滞销,乃运往福州薰以花香,改制为包种茶。1881年福建茶商前来台北设立茶厂,专制包种茶,业者称「舖家」。

    茶业兴盛,带动台湾北部经济迅速发展,促使山区大举开发,每年产茶季节皆有大量的茶工、茶师、采茶女、拣茶女自中国大陆来台,从事采茶、拣茶、烘焙等工作。洋行也在台设立妈振馆(merchant),借贷资金予茶农。台茶兴起後,也有不肖茶商在加工时糁入劣品,影响台茶声誉,遂有茶商同业公会──茶郊金永兴的成立,既协调茶业活动,也预防糁假。台北渐成清代台湾政经中心,与茶业发达有密切关系。

    中文关键字: 乌龙茶 , 包种茶 , 妈振馆 , 陶德

    英文关键字Formosan Oolong Tea , John Dodd

    参考资料

    1. 林满红。1997。《茶、糖、樟脑业与台湾之社会经济变迁(1860-1895)》。「台湾研究丛刊」。台北:联经。
    2. 许贤瑶。2005。《台湾包种茶论集》。台北:乐学。

    延伸阅读

    1. 陈慈玉。2004。《台北县茶业发展史》。「台湾文化系列」30。台北:稻乡。
    2. 戴维逊(James W. Davison)着,蔡啓恒译。1972。《台湾之过去与现在》。「台湾研究丛刊」107。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荷西宣教活动
下一篇:莫那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