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道
2011-12-03 08:55:25   来源:   点击:

    一贯道的源起:

    一贯道的信仰渊源从摩尼教开始,摩尼教源自波斯,即拜火教,视火为他们的神明,以火焰代表光明,所以从波斯的传统,任一宗教如果受波斯宗教的影响,一定形成所谓的神明和邪灵之间的差异,所以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就有恶。波斯宗教就认为是善神、恶神彼此在争战,什麽时候会结束呢?在他们认为有一天善神一定会下凡拯救世界。而摩尼教在唐代来到中国之後,变成弥勒教,奉弥勒佛,这弥勒佛近似道成肉身,要拯救他们。在这个系统中的弥勒佛有类似菩萨的意谓,就是近似救世主的角色。所以明代建立之初,朱元璋革命的时候,就以弥勒佛降生为宗教号召,後来建立明代。朱元璋是靠这个起来革命的,他成功以後,就很担心有人也藉这个起来革命,所以朱元璋当称帝之後,弥勒教便被朱元璋禁掉了,後来转入地下,变成白莲教。而事实上白莲教也不完全是在地下,只是换了一个面貌。到了清朝,白莲教变成了一个秘密组织,秘密宗教。现在斋教在台湾变成鸾堂,这个鸾堂系统被称为儒宗神教,以儒为宗,以神为教,这个儒宗神教就是我们在火车站常看到圣德堂、圣贤堂的那些善书,书中都是济公转世、济公活佛降驾,附着在一个学生或其他人身上写下一些劝人为善的话语,那样的书叫善书,那是儒宗神教,那是飞鸾劝话,就是说书里的那些话不是我讲的,是神明降驾以後指示的,而讲出来的东西都是教忠、教孝,主要仍是儒家的观念。

    一贯道的道统思想:

    一贯道有三组道统。第一组道统是东方十八代,道降中国,圣人御世。第二组道统是西方二十八代,道转印度,佛教接衍。第三组道统是正传十八代,老水还潮,释终儒起。最先开始的仍是一个外来宗教,然後结合本土的文化。他们的道统并非在儒、释、道,而是有三组道统,第一组包括盘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禹、成、康、文、武、周公、老子、孔子、曾子、孟子,称为东方十八代,而这就是道降中国,冥冥上天无极老母道降中国後到孟子结束,孟子以後没有圣人。第二组是道转印度,佛教接衍,那个道到印度去了,西元前六百年释迦牟尼出生了,从释迦牟尼到摩诃迦叶到阿难,一直到最後菩提达摩总共二十八代,所以在历史上也有道统。所以从第一组下来到第二组就交到西方去了,是由佛教下来,到二十八代之後,来到中国的菩提达摩,是西方的第二十八代祖,也是一贯道正传的第一代祖,接下来是神光……慧能,一直传到陆中一、张天然、孙惠明,到陆中一,一贯道的雏形就产生了,是第十七代祖,张天然和孙惠明俩人是第十八代祖,就是末後师尊,孙惠明是他老婆是末後师母。这时候就是老水还潮,释终儒起,就是老庄这个系统又回来了,佛终儒起,回到台湾。

    一贯道的经典:

    《本道道本》、《鸾书》 、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列子》、《金刚经》、《旧约圣经》、《新约圣经》、《可兰经》

    《本道道本》主要是介绍历史源流,而《鸾书》则是由神明降驾之後写下来的,这在台湾的民间宗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当你讲话,你背後的权威在哪里?所以鸾书是非常重要的权柄,因为是由神灵来的。所以在一贯道里同样也强调超自然的力量。

    一贯道的神明:

    至上神:无极老母

    五教诸神:儒教孔子、道教老子、佛教释迦牟尼、基督教耶稣基督、回教穆罕默德。一贯道认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基督、穆罕默德等五教教主都是由无极老母生下来的,五个儿子在不同的大系统内,最後回归。而五教内的诸多神明也都是一贯道所信奉的神明。

    一贯道的天人观 :

    天人同体:大、小宇宙以及九十六亿原灵论。

    天人同体取代道家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最早由《庄子》来。他们认为世界有所谓的大宇宙和小宇宙,人体是小宇宙而外在是大宇宙。一贯道对人类的看法是九十六亿原灵论,在无极老母之下有九十六亿的人,所以世界上的人都是无极老母的子女,而回归老母、回归道统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将人提升到和神一样。

    一贯道的世界观:

    理天(超越天):无色天、虚灵无极天。

    气天(理性天):上下乾坤。

    象天(大千世界):日月海洋。

    理天完全在超越天,无色天就是没有任何物质的成分,也就是超越一切,不受任何物质的控制,而虚灵无极天更是整个道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道分阴、阳。上下乾坤就进入了所谓的理性天,在这里面就产生一切可行的道,所以神明居住在气天。象天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千世界,日月星辰、江河海洋、山川湖泊这些就是象天。我们居住在象天,但我们向往的是气天和理天。

    一贯道的修养观:

    儒教: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道教:修身炼性、抱元守一。

    佛教:明心见性、万法号一。

    基督教:洗心移性、默祷亲一。

    回教:坚心定性、清真返一。

    简言之,都是「一」的道理,引用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故名「一贯道」。

    参考资料

    1. 陆仲伟《一贯道内幕》,南京:江苏人民,1998
    2. 王光赐《一贯道的拯救论》,台北:橄榄,1985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三太子李哪吒玉皇庙
下一篇:三朝醮,五朝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