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宗教知识 > 宁靖王庙华山殿

宁靖王庙华山殿
2011-12-03 09:43:14   来源:   点击:

    位於高雄县路竹乡竹沪村的「华山殿」,是後人奉祀明宁靖王的庙宇,所以亦称「宁靖王庙」,而取名华山殿,推测可能以庙内对联「靖海华山二代将军」命名。宁靖王晚年曾在竹沪一带垦田,明永历三十七年(西元1683年),郑克爽降清,据传宁靖王自缢殉国前,将所有田契烧毁,将田庄土地赠庄民及佃户,百姓感念宁靖王恩泽,视之如神,不但立庙祭祀,并且尊称「老祖」,而不直接称其姓名,因此华山殿又称为「老庙」。

    宁靖王朱术桂,字天球,号一元子,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九世孙,辽王朱植(明太祖第十五庶子)的第八世孙,明万历四十五年九月廿五日(西元1617年)生於湖北荆州,永历卅七年六月廿七日(西元1683年)殉国,享年六十六岁。根据古书记载,宁靖王的面貌非常魁伟、须眉秀美、善长文学、喜佩剑,其人品雄伟、沉潜寡言、勇敢无骄。尤其他善翰墨,书法刚劲有力,府城很多庙宇匾额都有宁靖王的题字,而这些匾额、墨宝留存至今,都成为价值不凡的珍贵文物。宁靖王乃於永历十八年春(清康熙三年,西元1663年),离开居住十年的金门,到台湾来。宁靖王到台湾来,先住在东宁府(今台南市),由郑经供应日常生活所需。但这时郑经不像他的父亲郑成功那样一心励精图治,只求苟安一时,宁靖王眼看大局如此,思想也逐渐转为消沉。不久,宁靖王就在万年县竹沪庄(今路竹乡竹沪村)垦殖荒地,由於宁靖王开辟月眉池从事灌溉,使竹沪土地肥沃,一岁三熟,岁入极为丰硕,且宁靖王慷慨与佃农分享,地方相当富裕,因此深受百姓爱戴,而宁靖王这时已逾知命之年,所以只盼望就此能安然地过此残生。岂料,永历卅七年(西元1683年),清军由明之降将施琅率领,大举犯台,六月廿六日,首批清兵已攻入台湾,郑克塽计议投降。宁靖王得此消息,知道自己已无容身之所,不愿再苟且偷生,毅然决定以身殉国,於是令五个妃子袁氏、王氏、荷姐、梅姐、秀姐各自打算,但她们却愿与王生俱生,王死俱死,遂先行自缢,以示忠心。五妃这种节烈的表现,令他极为感动,於是提笔在壁上写道:「自壬午流贼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难闽海,总为几茎头发,保全遗体,远潜海外,於今四十余年,已六十有六岁。时逢大难,全发冠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次日,他派人先将宁靖王印绶交托郑克塽,然後召集父老故旧从容饮酒作别,附近百姓跪哭送别,宁靖王散家财为赠,又将田庄土地赠庄民及佃户,一切事情处理完毕,宁靖王拿起平常用的砚台,在砚背上题了一首绝命诗﹕「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於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然後,从容自缢,他的两名侍宦也从死其旁,至此,明祠遂绝。

    宁靖王生前待下甚厚,他死後,其家丁与佃户,於是在王坟附近,再建百座假坟,以混清人耳目,王坟当时不封不树,年代久远,後人竟不知王坟所在。竹沪居民因感念宁靖王,恐王坟遭清兵挖掘,於是把整座坟埋於地下,还在附近造了一百多座假坟,以混淆清军的搜寻。直到日治时期,宁靖王墓才被人发现,台湾光复後,乡民更发起重建宁靖王墓(即今高雄县湖内乡明宁靖王墓)。

    而华山殿据庙中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重修华山殿碑记」所载,华山殿建於康熙年间,但据最早有关宁靖王庙的史料,为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中举的陈辉《咏宁靖王祠》的诗作:「间关投绝域,遗庙海之滨。古殿山云暮,空阶野草春。…」;其次是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刊印的《重修凤山县志》中有所记载外,在此以前均无记载,再依五妃祠的兴建年代推论,宁靖王庙的兴建,应该在清雍正至乾隆初年之间。目前庙中所保存王之灵位及三尊古神像,也有两百年历史;瓷烧签筒一付,上刻「大明王,弟子陈齐家,道光二十九年」等字样,已历一百五十余年,但因该庙迭经重建,旧蹟全毁,除在昭和四年(西元1929年)重修外,庙宇因结构老旧,於民国六十八年(西元1979年)改建成现貌,而未能进入古蹟之列。虽是如此,但华山殿可说是「宁靖王的文物纪念馆」,且迄今仍是路竹乡内最古老的一座庙,每年到农历九月二十五日宁靖王的诞辰日时,附近居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典以纪念这位明朝末代王孙。?  

    参考资料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寒林所
下一篇:孙雅各